文本内外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郑国庆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本内外》集中了笔者近年来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思考(理论篇)与批评实践(批评篇)。在目前的学科建制中文学理论归属于文艺学学科,文学批评则似乎更多地与当代文学相关;在理论家眼中,当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不具“硬知识”的个人感触,批评家们则对文学理论“伪哲学”的面貌心怀不满。《文本内外》力图破除这种理论/批评似是而非的二分法,尽可能在越来越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间,文艺理论界与当代文学批评界建立起有效的连接。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于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语言学转向”理论的隔膜,使得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经常停留于感悟式、表态式的研究,而不能在当代理论所提供的丰富的阐释资源中使文学批评摆脱“作家原意”的阴影,成为独立的表意实践。另外,在将20世纪“语言学转向”后的文学理论带入当代文学批评,借重、挪用这一理论资源的同时,本人也希望能够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中国的语境商榷并修正之。在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中,发露理论的历史性,暴露其盲点,从而在将来有可能创造出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文本内外》围绕的问题核心是语言符号、美学形式、主体、意识形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篇部分,《论作家的“主体性”》里我试图在“主体移心”的理论背景下重新认识“作家中心”观的文学图景,并且将这一认识落实到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界“主体论”的检讨与反思当中。

作者简介

  郑国庆(1973—),男,福建人,文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在《读书》、《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理论篇论作家的"主体性"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再兴起的原因与意义修辞与意识形态一"现实主义"辨"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人""现代主义"、"文学场域"与文学研究.知识分子的认同与分化批评篇"感觉"与学院派批评全球化时代的自我认同主体的泯灭与重生文学·现实·现实主义同性恋、暗讳与阶级"生活",看到与没看到的安妮宝贝、"小资"文化与文学场域的变化浪漫爱在人间世《荒人手记》与朱天文的警世寓言王安忆:上海"京派"与社会主义记忆符号的等差后记

章节摘录

  风潮时,张诵圣首先检视了台湾6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张诵圣认为,冷战的政治环境、“党国教化诠释体系”、“在安定中求经济繁荣”的集体意识,使得台湾60年代的社会充斥着“类似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社会自足保守和安定停滞的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积淀”。①她指出,50—60年代台湾的主流文学不能以惯常的反共军中题材与乡愁文学泛泛而论,必须注意到一种更为隐蔽的美学框架:糅合古典抒情与五四浪漫遗绪的软性写实文学形式,这一美学框架暗中设定了作家处理题材的方式,从而使得50年代的作家(典型的代表如琦君、林海音、朱西宁、潘人木等)往往不能超越常情所界定的舒适范围去挖掘经验的“真实”。60年代以《现代文学》为核心的现代派作家们则试图通过现代主义这一新的文学符码与美学取向,来表达他们所感受的“真实”与具怀疑精神的文化批判。具体而言,在台湾的现代派文学实践中,有两种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表现得最为突出:(一)“高度知性化地追求文学形式(表层结构)与‘现代’认知精神(深层结构)之间精致的对应和结合。”(二)“服膺‘唯有透过最深彻的个人体验,和最忠实的微观式细节描写,才能呈现最具共通性真理’的吊诡(或悖论)原则。”②台湾的现代派作家如欧阳子、王文兴、白先勇等人透过对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手法与认知精神的研习,使得这一系统的西方文学符码开始在台湾的文学场域生根并扩散。从模仿、浸淫到转化、在地化,他们所引进的西方现代主义,不仅为原有的文坛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巧手段,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原有通行的美学规范所维持的知性怠惰与保守的意识形态,在主导文化之外开辟出一种另类的文化视野。虽然这一以个体认知追寻为核心精神的现代主义自由派作家在70年代遭到着重群体意识与阶级议题的乡土派的攻讦,但无可否认的是,通过对个人深层经验殚精竭虑的逼视与苦心孤诣的形式探索,个人在特定历史空间里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同样透过作品的层层中介,表达出了一种深刻的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本内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