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探究集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傅才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3出版)  作者:傅才武 等 著  页数:649  

内容概要

  冯天瑜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际知名学者,从事人文学教学及学术研究数十载,成就卓著,桃李满天下。值先生七十寿辰之际,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举办“冯天瑜先生学术研讨会”,特邀冯天瑜先生学友及弟子相聚于武汉大学,并惠赐佳作,其提交研讨会的文章将结集付梓。研讨会拟定于2011年2月底召开,《中国文化史探究集》即作为此次会议用书。《中国文化史探究集》收入的文章主要包括三类:①对冯先生学术的评析(包括对冯先生的文化史研究、湖北区域史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等方面的总结、评析);②与冯先生交游的记述(包括师友辈同冯先生的交往、印象;弟子辈对先生教诲及在先生门下的求学经历等);③研讨会参加者本人的论文(主要围绕中华文化史、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四个领域展开)。

书籍目录

上 篇 浣溪沙 ——贺冯天瑜教授稀龄华诞暨中国文化史探究集付梓 贺天瑜兄稀龄华诞 寿天瑜兄 赠天瑜兄六绝句 贺冯天瑜先生七十寿秩 贺冯天瑜教授稀龄华诞 贺恩师杖国华诞 满庭芳 ——贺冯先生七十寿辰 《明清文化史散论》序 《上古神话纵横谈》序 《人文论衡》序言 博涉旧闻敏求新知 ——喜读《中国文化史断想》 颇有奥义 ——评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 读《“封建”考论》 与谷川道雄论“封建” 《“封建”考论》:破解一则现代寓言 请为“封建社会理论研究”松绑! 理论圆熟开生面识见卓异启新知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研究述论 冯天瑜明清文化转型学术思想研究 冯天瑜对湖北史志研究的重要贡献 “历史文化语义学”:理论与实践 求真务实拓新 ——冯天瑜与历史文化语义学 冯永轩和冯天瑜父子学术接力 ——为冯天瑜先生七十大寿而作 冯氏学术思想渊薮考略 “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文化史家 ——冯天瑜访谈录 义理·考据·辞章 ——冯天瑜治学管窥 一个概念一本书 ——读《“封建”考论》 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 ——读冯天瑜《“封建”考论》 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封建”考论》 《“封建”考论》读后 “封建社会”重辨与儒家思想再认 ——冯天瑜先生《“封建”考论》读后 读《“封建”考论》杂感 一部高品位的文化通史 ——评中华文化史 奥义颇多 ——读《“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 真学者 ——我读冯天瑜 学问好,人品更好 ——贺冯天瑜七十华诞 淡淡表情,浓浓友情 ——我感受的冯天瑜 我敬仰的人 良师益友冯天瑜 高山仰止 ——冯天瑜印象 文若其人 ——论冯天瑜教授的人格文章 闻名、品书、聆教:冯天瑜先生对我学思道路的启蒙 文化史研究的开拓者,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记冯天瑜先生对我的教诲 记我所敬重的冯天瑜先生 二十五年师生情缘 感念冯先生对我的殷切关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记冯天瑜先生 文化守望 ——记文史大家冯天瑜先生 往事如昨 ——我和恩师冯天瑜先生认识的前前后后 两载师生缘,绵绵师恩重 ——略记冯师二三事 高山安可仰,徒止揖清芬 ——记吾师冯天瑜先生 冯天瑜先生与《湖北大学学报》 下 篇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康有为《大同书》构想述评 试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传统农业时代早期的自然灾害与饥荒观念述论 清人“封建论”对郡县制之检讨 关于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的思考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生学考察 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再思考 关于长江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化的两重性及其时代意蕴 中国古代的“告密文化” 女性与家庭: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追问 从吏胥制度看清代社会对新政治形态的诉求 试论木兰文化的创造与创新 中国的谋略文化 由聚而散、散而再聚:近代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 演变 秦汉算术书中的“舆”与“益耍” 日译西学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 ——以居日期间的梁启超为中心 马礼逊与近代基督教词汇的创立 汉语词汇的生命与生命力 “文献”: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伦理”,还是“道德”? ——论“ethics”一词的误译及中国文化的伦理性 Culture Industry的中国之旅 《葡汉辞典》初探 “天下之是非”焉能混同“人人之是非” ——为“美术考古学”定义与郑岩先生商榷 银行词考 文化史研究的“读词时代” 近代西方“society”观念的生成 试论1833—1895年主要汉文西书中的议会文化之变迁 ——以议会术语为中心的考察 明清之际的西学观分化与耶儒秩序论矛盾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政治体制“专制”论 冯天瑜简历和著作目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历史文化语义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而是一种超越学科门类、超越语言文化限制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历史文化语义学”框架内研究的问题可以涵摄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都是通过关键术语的确立完成的,“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路径的展开,也就变得十分必要和可行。“术语是特定学科的专门用语,基本上由名词组成。范畴是思维的纽结,思维通过范畴才能够形成网络。术语也可以说是组成一个特定学科的理论体系的纽结。一种学术体系的新发展是通过术语来界定的。因此,术语是我们剖析文化、剖析学术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基于这一认识,冯氏将对术语与术语群的研究作为考析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历史文化语义学”强调对语汇作历时性考察,并以此透析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意涵。在具体研究中,视情形不同可分为两种路径。冯著《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与《“封建”考论》即是从这两种路径切入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日文化交流展开研究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切实的研究为“历史文化语义学”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第一,通过考察生成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术语群,阐明术语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生长过程,以此建构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认识。 语义的迁延不仅包括词汇在同一文化内部的历史变迁,还包括词汇在不同文化间所作的“跨文化旅行”。从全球化的视野着眼,近现代无疑是语义发展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阶段之一。王国维谈及近代新语的繁盛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语之输入是已。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不仅文学领域,近代历史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代新语的创制演变过程;近代中国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层见叠出,是通过不断生长的新语汇、新名词予以表达的。用费正清的话说,即“每一领域内的现代化进程都是用各该学科的术语加以界说的。”近现代出现的大批名词、语汇,有的是重新创制(如对译西方概念)的,有的是从日本直接引进的,有的则通过对旧语词进行改造和转化。可以说,近代社会新语系统的不断扩充和膨胀,是近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面对产生大量新语的近代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研究者却较少从考察新语的生成人手对之进行解析,这不能不说是近代历史研究的一个缺失。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黄兴涛教授曾经感慨地说: 可惜,至今学界对于明清以来受西方和日本文明的刺激而产生的新名词的研究仍相当不足,不仅得不出一个大体的数字,而且对各个领域里新名词的清理工作也所做有限,至于其思想影响和文化功能,则更是远未得到深入的探索和整体的总结。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史探究集:冯天瑜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文集》:冯天瑜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际知名学者,从事人文学教学及学术研究数十载,成就卓著,桃李满天下。值先生七十寿辰之际,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举办“冯天瑜先生学术研讨会”,特邀冯天瑜先生学友及弟子相聚于武汉大学,并惠赐佳作,其提交研讨会的文章将结集付梓。研讨会拟定于2011年2月底召开,《中国文化史探究集:冯天瑜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文集》即作为此次会议用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史探究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