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崔宁 页数:488
内容概要
崔宁所著的《艺术美学新论》基于“思维间体”原理,借鉴了国内外近10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审视了历来的美学与艺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其认识论基础,围绕审美对象的感性内化形式、知性完形机制及理性嬗变结果,深入探讨了人对视听觉艺术的审美认知过程、心理表征方式、间体世界发生机制、镜像时空的映射原理、审美意象的建构形式、虚拟体验与美感孕生的心脑标志等关键问题,阐释了高阶间体世界与全息镜像时空(表征主体对审美意象的心理建构、功能开发与认知操作)对审美知觉和审美感觉(表象)施加信息调制作用的深微原理。《艺术美学新论》结合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反思,提出了借助艺术与审美教育来重塑人的感性世界、催化知性能力和强化理性创新精神的思想路径。
作者简介
崔宁,女,生于1960年,大学毕业,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文化传播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从事知识传播心理学与艺术美学研究。主持完成过教育部科研项目《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及对青少年大脑结构、情感思维和人格行为的影响机制》(FLB011422),参与研究了一个国际基金项目、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和国外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思维世界探幽》),合著三部。其研究成果曾荣获中国科协“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书籍目录
上卷 艺术认知的哲学与美学原理
第一章 艺术审美的问体世界与镜像时空
第一节 对古近代美学思想的回溯与评价
第二节 现当代审美理论审视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心脑机制
第四节 兼收并蓄的“ 第三者”——审美的间体时空与镜像映射模型
第二章 美学与艺术问题新辩
第一节 三重真实的次 第为用
第二节 美与善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审美时空及其价值形态的定位
第四节 自然景象何以变得“情深意长”?
第五节 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第六节 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异同之处
第七节 审美与艺术的中介、载体观
第八节 对情感的表现或呈现
第九节 艺术的统一性品格之呈现方式
第十节 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审美原理
第十一节 灵感的源头和去向
第十二节 艺术家的自我与整个世界的关系
第三章 价值理想的审美实现方式
第一节 审美自由的两难选择
第二节 审美自由的整合形式
第三节 支撑审美概念的客观事据
第四节 审美主体间性内在生成的操作模型
中卷 艺术认知的神经科学原理
第四章 审美间体及其心脑机制
第一节 审美间体与心理镜像
第二节 审美意识表征内外世界的特殊方式
第三节 情感的心理效应及其神经本质
第四节 符号思维的大脑工作原理
第五节 镜像神经元与人类的审美移情体验
第六节 40Hz高频同步振荡波与审美意识生成的关系
第五章 心理表征的神经动力学内容
第一节 意识发生的科学原理
第二节 审美意识得以形成的大脑机制
第三节 打造艺术心理与思维创新的三大平台
第六章 艺术与审美认知的多元时空和多级形态
第一节 审美思维的多级形态观
第二节 审美思维的多元时空观
第三节 审美的大脑基础及认知操作原理:神经美学的启示
下卷 视听觉艺术审美创作心理观
第七章 视觉艺术的审美认知心理
第一节 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观
第二节 视觉艺术审美创作的心理模式
第三节 视觉艺术的审美镜像与认知问体
第八章 色彩与光影美学
第一节 借助不同线条和光影表达多时空语境
第二节 视觉艺术形态构思的理念坐标
第九章 视觉艺术创作的审美坐标与认知经纬
第一节 视觉艺术空间造型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视觉艺术的空间造型原则
第三节 映射多元时空的审美坐标与构思疆域
第十章 听觉艺术的审美原理
第一节 论音乐认知的大脑心理机制——兼论音乐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音乐审美的镜像时空观
第三节 音乐审美教育的心脑效应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关于审美经验的价值属性与类型,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表现论、符号论、人的本质对象化论、现象还原论、完型同构论、信息耦合论、日常生活感性实现说和价值象征论等学说;国内学者则有客观社会说、境界说、趣味动力说、历史积淀说、现实否定说与理想具现说,等等。然而,人类的审美经验不一定都以实体对象为起点,某些虚构的想象、内隐的回忆、梦幻的情景亦能引发生动深刻的审美体验。所以有必要扩展人类的审美对象的范围与种类,并把审美的心理表象作为审美经验发生的逻辑起点。 第三,关于美感生成及审美活动的心脑效应,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移情说、快感说、内在模仿说、游戏说、完型同构说等等,并以解释学、分析美学、接受美学、语义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价值论美学和解构主义美学理论为代表;国内学者提出了感性建构论、内在实现论、悦情怡性论、道德感化论、形式同构论和想象投射论等等,强调美感生成的生理心理协同机制、社会规范、文化内容、人类本体特性,注重从感性与理性相统一和情感一认知一意志的多元层面解析审美活动的心脑效应。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吸收当代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最新实证成果及教育一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方法与统计资料,因而造成美学研究的“空心化”倾向,即对美感生成机制和审美功能的阐释脱离了人脑这个本体参照系,难以克服抽象思辨性、笼统模糊性、缺少客观性和可信性等缺陷。
编辑推荐
崔宁所著的《艺术美学新论》提出了“审美(价值)间体”及其所衍生的“镜像(意义)时空”这个概念—范畴对,启动了对自己的假设进行由上到下的思想检验的程序,即依托意识体验—符号体验—表象体验的多层级操作路径来转化与体察之,再经由自下而上的思想路线来充实、提炼、完善和升华感性层面的具身经验,最后初步形成了有关艺术美学的理论框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