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王浩斌 页数:213
内容概要
《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社会阶层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宏观历史进程为背景,以深入探讨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工作机制和运动规律为主线,以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为实践目标,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构建,深入研究了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政治本体论基础、模型分析及其工作机制,典型分析了深圳、上海、武汉、浙江等省地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现况及其基本特点,全面梳理了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历程、主要成就、基本规律和历史经验等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作者简介
王浩斌,法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在《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社会科学》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全文转载,著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一 研究现状(一)新社会阶层的成分构成及其政治需求(二)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属性及其政治资源(三)新社会阶层对统战工作的政治性影响(四)新社会阶层对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二 研究困境(一)新社会阶层身份属性划分上的研究困境(二)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度”上的研究困境(三)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方式”上的研究困境三 研究方法(一)唯物史观分析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及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三)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四)复杂性科学分析方法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的运用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及其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的科学诠释(一)马克思、恩格斯阐释新社会阶层的几种语境(二)马克思、恩格斯阐释新社会阶层的理论内涵(三)马克思、恩格斯阐释新社会阶层的方法论价值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科学诠释(一)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二)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三)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内容(四)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现途径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阐释(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科学内涵第二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政治参与历程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形成条件(一)世界现代化的纵深拓展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时代条件(二)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转型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历史条件(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层结构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主体条件(四)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是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现实契机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概念及特征(一)新社会阶层中“新”的科学内涵(二)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概念诠释(三)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三 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一)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及其主要体现(二)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与政治文化的整体转型(三)新社会阶层在政治文明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四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历程(一)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制度外主动型政治参与阶段(二)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至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制度内被动适应型政治参与阶段(三)从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至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主体型政治参与阶段(四)2002年十六大以及2007年十七大的召开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制度创新型政治参与阶段第三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政治本体论基础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经济制度基础(一)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经济底蕴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二)党的领导集体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经济制度基础的探索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政治生态基础(一)作为本体论存在样态的政治生态及其概念诠释(二)党的领导集体对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生态基础的探索三 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的公共领域基础(一)公共领域的概念诠释及其在我国的兴起与研究现状(二)公共领域在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三)党的领导集体对我国新社会阶层公共领域基础的探索第四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型分析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偏好一从众模型(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预设与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型构造(二)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偏好-从众”模型的构造及分析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重构模型(一)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动因及其制约(二)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重构模型构建第五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工作机制一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一)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之理论支撑(二)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适应机制构建之理论内涵二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目标获取机制构建(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及发展的生态政治基础一(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目标获取机制三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一)社会整合的概念诠释与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二)社会建设与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四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一)模式维持机制的概念诠释与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二)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第六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典型分析一 深圳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一)深圳市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二)深圳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背景、动力及其障碍(三)深圳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二 上海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一)上海市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二)上海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及动力(三)上海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三 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一)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二)武汉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实现途径(三)武汉市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四 浙江省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一)浙江省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分析(二)浙江省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实现途径(三)浙江省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及趋势第七章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一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一)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合法基础不断夯实(二)发展思路不断明晰,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方向日益明确(三)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整合力度不断提高(五)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途径逐渐拓展二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一)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经互动规律(二)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分层渐进规律(三)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创新规律三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机结合起来(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四)必须坚持以现有民主政治构架为基础,将新社会阶层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性和全体性有机结合起来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着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历史背景,以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政治取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及模型分析为核心内容,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政治稳定、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践目标,同时运用唯物辩证法、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及方法,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展开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