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宋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1出版) 作者:宋洁 页数:283
内容概要
20世纪末以来,当代文坛上骤然掀起了一股民间文化热,作家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民间世界。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是由特定的文化语境及文学自身发展逻辑所规定的,其文学意义不可低估。在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民间文化成份极为浓厚。他在自觉吸取民间文化的养料方面已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和尝试,研究他在借鉴民间文化时的得与失会对我们有所启迪。因此,本文选取了他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资源。
作者简介
宋洁,1969年生于山西万荣。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著作有《乡土文学的现代性观照》,获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省级、院级科研项目。现为运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运城学院院级学术带头人。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世纪末民间文化热潮的掀起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和研究角度的切人第三节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一 民俗文化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影响二 民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意义及启示第一章 当代村落家族文化的变迁第一节 乡村文化结构的转化:血缘家族权威向行政权威的转变一 “乡约族规”时代向法理体制时代的转变二 血缘家族权威与社会行政权威的交叉互渗三 当代村落家族文化中的新景观第二节 土地崇拜向金钱崇拜的转变一 安土重迁——背井离乡二 民风淳厚——人情淡薄第三节 宗族教化的难以为继一 “孝亲”文化的今昔对比二 “丧葬仪式”的今昔对比三 “聚吃”文化的今昔对比第四节 集体人格向个体人格的转变一 婚恋观的转变二 冒险精神的萌发三 居住结构的改变四 个体人格的两面性第二章 贾平凹作品中的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第一节 贾平凹与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结缘的原因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二 自身的情趣所在三 疾病的影响第二节 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信仰一 贾平凹作品中的巫术文化现象二 民俗禁忌种种三 民间术数种种——卜卦、测字第三节 贾平凹作品中的民间宗教世界一 贾平凹作品中的民间道教文化二 贾平凹作品中的佛教文化世界三 民间宗教信仰的杂糅与融通第四节 商州丧葬习俗中的民间宗教文化一 商州丧葬习俗中所包蕴的巫术、民间道教文化现象二 佛教文化对商州丧葬习俗的渗入三 儒家文化在商州丧葬习俗中的反映第五节 民间宗教信仰杂糅与融通的典型载体——目连戏第三章 贾平凹与民间性文化第一节 真实的民间世界一 “下里巴人”的狂放不羁……第四章 民间原型的重构与再造第五章 民俗文化与现代性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赵树理的作品因其巧妙地实现了民间文化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沟通,做到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而成为新文学的旗手和方向。可以看到,在全民族联合抗战、一致对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们选择了文学的“传统性”因素,而摒弃了与启蒙相联系的“现代性”成分。这一取舍对于新文学来说是利弊参半:一方面它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补充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给新文学贡献出一批富有本土化内涵的优秀之作,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但另一方面,作品中过于浓厚的政治色彩又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审美特性。反而是那些与民间文化形态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系、情感联系,而对政治意识形态相对有所疏离的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孙犁的《荷花淀》、茹志鹃的《百合花》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创作基本上延续了解放区文学的创作模式。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控制下,民间文化中的原始精神几乎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经过过滤、扭曲、变形后的民间文化形态。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家都是在农村生活长大,他们有着极为丰厚的农村生活经验,对于民间文化他们始终持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认同,因而其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民间生活场景的描写,从而于无意识中保存下了一些特定时代的民间生活信息。较为典型的有长篇小说《创业史》、《山乡巨变》、《三里湾》、《艳阳天》以及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至新时期,以声讨、控诉极“左”路线为特色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成为文坛主流,民间文化再次处于被遮蔽状态。
编辑推荐
《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为个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