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派”研究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胡燕春  页数:3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英、美新批评派”研究》凭借多维研究视域、运用渊源研究、本体研究、方法研究、实践研究以及影响与参照研究等研究策略,对于“英、美新批评派”的发展脉络、理论与实践的诸种特质及其成就、局限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考察。

作者简介

胡燕春,女,生于1974年,哈尔滨人,文学博士,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任教于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同时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各类核心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绪论  “英、美新批评派”的研究史与本书的主旨第一章  “英、美新批评派”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英、美新批评派”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派”的贡献  第三节  “英、美新批评派”的局限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实践  第一节  艾·阿·瑞恰兹的批评实践  第二节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批评实践  第三节  威廉·燕卜荪的批评实践  第四节  弗·雷·利维斯的批评实践  第五节  雷纳·韦勒克的批评实践第三章  参证研究:“英、美新批评派”与西方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互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派”与俄国形式主义及布拉格学派  第三节  “英、美新批评派”与解构主义  第四节  “英、美新批评派”与新历史主义  第五节  “英、美新批评派”与后殖民主义第四章  影响研究之一:“英、美新批评派”与美国汉学界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派”与刘若愚  第三节  “英、美新批评派”与叶维廉  第四节  “英、美新批评派”与夏志清第五章  影响研究之二:“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的接受与启示  第一节  “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派”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的借鉴意义结语  “英、美新批评派”与文学理论的未来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一  “英、美新批评派”代表学者的主要原版著述  附录二  “英、美新批评派”代表学者著述的主要中译本  附录三  有关“英、美新批评派”的中英文研究资料  附录四  本书作者已经发表的有关“英、美新批评派”的学术论文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英、美新批评派”的贡献  新批评派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在理论建构与方法创设等层面都具有独特的贡献。  一本质论  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文学研究领域而言,由于深受唯科学派、文化史派与社会学派等研究派别的哲学与文学理论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诸种有悖于文学批评独立性的倾向,从而偏离了文学研究既有的发展轨迹。鉴于此,新批评派力挽狂澜,将文学文本本身视为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强调文学文本的价值独立与自足,并且倡导恢复与促进对于诸种文学本质因素的研究。  首先,兰色姆是新批评派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有选择地承续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与“客观的对应物”理论,而且部分继承了瑞恰兹的科学与诗歌差异论、语境论及其诗歌阅读障碍论。基于此,他通过借鉴哲学层面的本体论学。

编辑推荐

胡燕春编著的这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旨在针对新批评派的流变历程、诸种特质、贡献与局限及其对于美国汉学界与中国学界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考察与阐释。与此同时,本书通过重释该派的诸种学术观念与研究路径,力求不仅能够为弥补以往相关研究所存在的诸种缺憾提供正本清源的学理依据,而且有助于使之得以深化与完善,进而成为学界对于该派予以全面认知与准确把握的研究历程之中的一次有效的学术实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美新批评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