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宋亚平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出路》一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地方治理、三农问题、县域发展的理论文章。这里,既有对“县域”历史与二元社会结构的梳理,也有当前困局的深入思考;既有宏观的发展探索,也有具体事例的分析考察;既有对经济融资难题的破解,也有对治理体制的深切关注……是一本地市、县乡级干部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宋亚平,1993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4—1997年,在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先后任社会发展局局长、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主任、开发区管理局办公室和中共开发区工委办公室主任。  1998年,任湖北省枣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1999—2003年,担任中共咸宁市委书记。  2004—2008年,任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2009年至今,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书籍目录

序言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窘境与出路中国封建社会县域的产生与治理农村“以钱养事”改革的是非曲直城乡分治二元制度体系的来龙去脉 对当前小城镇建设热潮的冷思考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设融投难的思路公安县埠河镇金秋葡萄产业协会调查 警惕城市金融资本下乡蹂躏“三农”高位猪价,“拐点”在哪里改革者的困惑与思索“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考察台湾农会组织的几点感惧中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通过改革开放释放社会压力

章节摘录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窘境与出路  首先,我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历届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所不断付出的巨大艰辛,更要高度肯定湖北县域经济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与辉煌成就。这将是荆楚大地干部群众增强信心、提振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克难奋斗,进一步繁荣发展县域经济的思想基础与物质平台。  不过,最近中国县域经济网公布了2004年度(准确地讲应该是2003年的实绩)全国百强县(市)评选的名单,看后让我们这些被外界称为“九头鸟”的湖北佬汗颜不已,心情颇感沉重。虽说百强县(市)的评价体系不一定很科学,各种指标考核也不一定很准确,更没有考虑到历史基础、区位因素、资源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的强弱所导致的客观变数,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了当前的效果,但作为全国性的综合比较,许多重要数据所反映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于湖北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宋亚平是当今中国既有理论思索又有改革实践的佼佼者。他以改革家高远的眼光、实践家务实的精神,学问家深远的识见,对困扰我国县政的“三农”等问题,均提出了独到而可行的解决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学艺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出路》与《咸安政改》都具有教科书性质,值得县市区领导干部认真研读。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罗辉宋亚平同志这些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具体的操作措施,对于破解当前“三农”工作窘境,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

编辑推荐

  与吕日周、仇和齐名的改革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农村人物”、  “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曾做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实话实说”节目,为中国县政发展寻找出路  领导干部的培训必读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出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读起来很爽!作者因对中国县政发展有深入思考而受到关注。他研究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权威理论,结合其曾任区委书记推出“咸安模式”的改革实践之感悟,及其在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时,几乎跑遍全省县乡农村,与广大基层干部、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实地调研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以县政考察笔记、调研报告、记者访谈等文体,集结成这部作品。全书对县域经济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县政建设、乡村治理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可行的解决思路。领导干部写的书往往是“党八股”,有些学者写的书往往是“洋八股”,自己都不喜欢看。这书就不同,爽,过瘾!
  •   这本书本不在我的阅读计划之内,很偶然中一位我很尊重的朋友给我郑重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就认真看了一下。看完之后有无意中到珍宝的惊喜感。
    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和对基层改革缺乏兴趣的偏见。宋亚平这个在中国赫赫有名的改革家的大名,我以前虽有耳闻却从未认真关注过。反思和检讨一下,主要是对基层改革的新闻有些意兴阑珊吧。对高层改革有浓厚的兴趣予以关注。对来自基层的改革,却缺少应有的耐心。这种从潜意识里生发出来偏见恐怕不止是我个人所有吧。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基层改革的浓厚兴趣,改变了我关注宏观轻视微观的偏见,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有此获益。
    言归正传。这本书是作者在不同时间里对不同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和思考后分别完成的一系列独立论文的合集。也许说论文有些太正式了,作者很谦虚的把这些论文自称为笔记。但这些笔记比那些发表在著名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更有价值,含金量更高。因为这些笔记不是来自一个远离政界的学者之手,而是一位有深厚学术素养的一线官员在基层亲自调研之后完成的,比那些隔靴搔痒的学术文章更贴近现实。
    因为是独立论文的合集,所以其中的每一篇论文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完全可以单独阅读。但看完全部内容之后才发现看似独立的每一篇论文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作者从县域治理的历史讲到今天的县政,从建国伊始的一些权宜之计讲到今天的积弊,从猪肉价格讲到基层金融体系的问题。笔触所致,基层政府面临的问题皆有涉及。而且作者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么简单。作者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属于方法论的东西。作者对千头万绪的基层问题,从来不采用简单直接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是通过深入的调研、考察认真思考问题背后的背景,深层次原因,以一种固本培元的方式既解决了直接问题又解决了并发症,还顺带解决了可能引起的不良副作用。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不直接否定当初的政策,而是认真回溯回去,看看当初是怎么制定这些今天已经成为流弊的政策。这样思考问题的方法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也对制定新政策有一个良好的警示意义。好的改革家绝不是简单粗暴否定历史这么简单,而是在肯定历史的基础上,针对客观条件和现实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对千头万绪的问题不囿于一端,而是全局的、动态的、系统的看问题。作为一个改革家,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辩证法思想。
    作为一位官员,作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始终用一种穿透历史的深邃眼光看待问题,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上中国县域治理也是中国政府直接管理的最基层政府机构了。县域以内更基层的管理工作通常由乡绅来实现。新中国建立之后,县级不再是政府管理的神经末梢,但仍然是连接基层神经末梢和中高层中枢神经的最关键节点。县域治理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全局。因而作者回顾中国县域治理历史的一篇文章极有价值。当然尽管作者本身就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博士。史学态度也很严谨,毕竟还是一位在一线工作的政府官员,未必有太多时间钻故纸堆,因而他对县域治理历史的回顾中存在几处小的疏漏,例如对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郡与县的关系就有一些表述不够清晰。历史上郡县最早出现时,作为一层政府,县确实是大于郡的。但早期的郡是一种非常态不固定的政治层级,只在边境地区设置。边境地区地广人稀,级别上县大于郡,郡由县统一管理。但从面积上看,郡反而比普通的县大的多。通过国家强制或者自愿的人口迁移,边境地区逐渐发展,于是昔日级别比县低,但地理面积远大于县的郡就被划分为几个县以便于管理。新侵略的他国土地一般一律置郡,郡下划县就成为一种传统,于是昔日级别低于县且仅属临时设置的郡,摇身一变级别反而高过了县。秦朝一统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大于县成为一种定制固定下来。
    当然,瑕不掩瑜,这一点点瑕疵丝毫不影响原文的价值。这是一本值得认真看的好书,官员应该看,看同僚是怎么做的,学习借鉴对自己的施政极有帮助;学者应该看,真实的一线官员施政纪实,这是难得一见的一手资料。有志于从政的年轻学子要看,学习前辈的经验,有助于自己少走弯路。即便是纯属猎奇的读者也值得好好看,这些来自一线官员的真实资料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是不多见啊。呵呵!
    文人从政一向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价值取向。文人身上的使命感和理想主义往往是一种独立于监察系统之外的有效自律工具。盼着有更多这样有使命感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文人官员出现在我们的政治舞台上,用他们的思想和实干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   这部书得县处级以上级别的官员才能看懂的,都是调研报告和自己对于地方政治经济的一些看法。
  •   很有思想和逻辑的改革
  •   对了解中国的基层提供了帮助和视角
  •   非常不错,值得认真学习和研读
  •   确实是好书 实在
  •   好好学习,好好为官
  •   解除了我燃眉之急
  •   总体感觉有深度,但是封面上“领导干部的培训必读书”这句貌似多余,个人认为这句不写更好。
  •   作为处于最底层的公务员,看看领导的想法,还是挺有收货的。
  •   这本书买来老公只看了几页就搁浅在书柜里,他说不太实用,应该比较适合一些从政的人看吧
  •   对于要考公务员的同学没有价值,对于做办公室的朋友可以消遣看看
  •   虽有一定道理,很多是偏激的观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