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易彬  页数:4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纵观穆旦研究,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思想阐释过多,历史性研究明显不足。这虽极大地强化了穆旦的形象,却也使得穆旦研究逐步陷入某种瓶颈状况,缺乏持续的动力。穆旦这一个案所透现出的情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下新诗研究的状况。《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强调新诗研究的历史性,并非以考据为是,也并非以“历史”来标杆价值,而是借助各种历史因素来深入认识对象。具体到穆旦,《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既对穆旦个人的写作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又通过不同时代的各种历史因素,既看取穆旦之于新诗历史的效应,也考察不同时代对于穆旦的反应,最终则试图将穆旦这一个体的问题提升到文学史的实际进程之中加以衡量,以进一步凸显穆旦的创作实绩,丰富并强化其历史形象,使穆旦研究获得一个更为稳定可靠的基点,也使新诗研究获得坚实的经验资源。

作者简介

  易彬,1976年生于湖南长沙,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大(1998)、南京大学(2001)、华东师大(2007)。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近年主要在做中国新诗,特别是穆旦的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导论  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第一编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概述第一章  穆旦的社会文化身份一  “个人的生命”历程二  不安稳的生活局面的原因探析三  小职员: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现实身份余论第二章  穆旦诗歌的主题一  早期写作:初步自觉的艺术选择二  中期写作:“新的抒情”与“带血的歌”三  后期写作:“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四  晚期写作:“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结语第三章  穆旦诗歌的艺术法则与抒情体式一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反省的距离”二  《五月》式反讽:“在混乱的街上走”三  “诗剧体”的写作试验与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四  “纯粹的抒情”结语第四章  穆旦的翻译行为引言  最初的与最后的:连贯的却未及展开的翻译图景一  “献礼”的热情二  从“注释”到“译介文字”:复杂历史语境的呈现三  丘特切夫的翻译:摆脱“影子”的纠缠四  “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结语第五章  穆旦的其他文学创作一  阅读与写作:从“兴趣”到“良心”二“记游”与“还乡”:人生与现实问题的纠结三  书信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一)四  日记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二)结语第六章  穆旦的诗歌修改行为一  基本情况说明二  主要修改类型分析三  大致结论第七章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一  实有的核心要素二  虚有的品质三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第二编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概述第一章  大学教育、西学资源与本土经验——以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为中心的讨论引言  “穆旦之谜”:问题的发生一  “大学教育”与西方诗学资源的潜入二  教师的课堂训诫与写作示范三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创制”四  从“穆旦”到“新诗”第二章  “主要是精神上的问题”:古典诗学资源传承的新局势——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引言  “旧诗人”与“新诗人”:历史的纠葛一  一个中国“新诗人”二  “赠卫八处士”与“归园田居”:内心图景的潜现三  中国知识分子的质询与“非中国化”的表达四  古典血液的复活与艺术化人生的追寻结语第三章  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的比较并兼及新文学传统的话题引言  新文学的精神谱系建构一  “鲁迅的杂文”:历史的动力二  “破落户子弟”:原初经验的分途三  “梦境”与“时感”四  “鬼影”与“黑暗”五  “敬奠”与“默念”六  “死火”与“死的火”七  新文学传统:那隐秘的一面第四章  新诗的散文化与语言质感——以冯至、穆旦、昌耀为中心的讨论引言  “诗的散文美”:一个历史问题上篇  “十四行集”与“诗八首”:“散”的辩证下篇  新诗的语言质感——从穆旦到昌耀结语第五章  新诗中的“土地”叙述主题——以艾青、穆旦为中心的讨论-引言  “雪”与“寒冷”弥散的“土地”一  躁动的“雪”与静止的“寒冷”二  土地:一种起乎所有之上的终极信仰三  沿着历史的歧路向下坠落:’20世纪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四  “土地”的不同风貌:20世纪4lO年代其他诗人的土地诗篇五  强炽的省思与愤慨: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土地诗篇六  乐观的历史预言家与敏感的时代心灵七  持续呈现的历史差异结语第三编  穆旦的传播历程概述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引言一  新文学史序列:沈、朱的批评二  “一个中国新诗人”:王、周的批评三  “新诗现代化”:袁、陈的批评四  “搏求者穆旦”:唐浞的批评五  还“不能收到更大的完美的诗的效果”:吴、李的批评六  “选本”:未知的或被夸大的批评事件七  “人民之敌”:批判者的声音八  从相对复杂的刊物空间纯化为圈子化程度较高的批评空间九  20世纪40年代后期时代语境的效应十  自我的态度:沉默且决绝的回应第二章  “查良铮”与“穆旦”在20世纪50年代的浮沉引言  “私底下”的穆旦形象-一  警惕、放松与鼓励二  “穆旦”批判(一)三  “穆旦”批判(二)四  “查良铮”与“穆旦”的分离局面结语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一)——以1979—198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一  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一)二  “九叶”:一个追加的整体视角三  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二)四  明确带有文学史意识的最初研究五  文学史著的最初讨论六  友人的再塑造与穆旦诗歌艺术的讨论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二)——以1987—199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一  “九叶”研究的新视野二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阐释类研究三  文学史著:“九叶诗派”框架与简化处理四  “大师事件”及其前因后果五  全集、诗文集与纪念文集的出版六  友人、家属的“穆旦塑造”再辨析结语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三)——以1997年以来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一  资料整理状况考察二  “生平与写作”研究的考察三  诗学命题探讨四  文学史著考察五  穆旦“翻译与写作”命题的考察结语第六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四)——以1979年以来相关选本为对象一  个人诗集选本二  “九叶诗派”类选本三  文学史作品选类选本四  文学教育类选本五  其他类型选本六  个案分析:作为选家的谢冕七  经典的生成:对于入选篇目的分析结语余论  关于“穆旦”叙述的其他路径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不安稳的生活局面的原因探析  纵观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经历,西南联大、《新报》两段相对稳定的经历均为时较短一严格说来,所谓“稳定”,更多的是生活层面的,其文化人身份始终有并不稳定的一面;在更长的时间内,他是凭借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背英文字典)而来的英文知识而谋生,他是一个不断找工作又不断失业的年轻人,生活平淡、工作枯燥——虽然各段均较为短暂,但累加起来的时间则较长,这样一来,在穆旦身上,“小职员”身份大于“职业文化人”身份。问题进一步生发:对于一个国立大学外文系正规毕业生而言,这种不安稳的生活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  1944年11月穆旦致友人的一封短信有助于理解这一点。穆旦写道:“我的生活如常,每日工作不多,看看书,玩玩,很应了人们劝我'安定一下'的话。”此话看似轻松,实则暗含调侃,因为他同时还谈到了糟糕的个人生存处境:“很大的苦闷压在人的心上。前后左右都悲观。”但即便如此,生活多年的昆明倒成为被讥讽对象:“昆明和贵阳一样,有点紧张,你若到那里,又是掉在老生活圈子了。”②  这里至少提供了几个信息:一是朋友们曾劝穆旦过一种“安定”的生活。这种劝告既揭示了穆旦当时“不安定”的实际生活情状,又表明穆旦并未听从朋友们善意的劝诫。一是生活“苦闷”。何谓“掉在老生活圈子”呢?这位友人后来解释:“自1941年国民党攻袭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