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路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范岭梅  页数:196  

前言

  艾丽斯·默多克(1919-1999)呼唤评说。  默多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兼哲学家。她长期在牛津大学任教,讲授哲学并撰写学术著作,与此同时以几乎一年一部的速率创作小说,作品有广泛影响,曾多次获得布克奖等重要奖项。不难理解,她的小说“思想性”特别强,讨论了许多与当代西方人的生存困惑密切相关的伦理和哲学问题。  默多克明确提出了“unself/unselfing”观念,让人为之心动。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降,西欧各国的发展使传统社会纽带(家庭、村社、教会等)衰颓乃至瓦解,个人逐渐从群体中离析出来,成为出售自身劳力的孤立“自我”(或日“主体”)。随之而来,有关“自我”的言说滔滔涌现,小说是最重要的讨论“场地”和工具之一。如弗洛伊德所说,现代小说故事中那位得作者特殊关照并往往赢得读者同情尊敬的英雄/主人公,乃是“自我陛下”的变种。尽管人对自身的意识逐渐“自我化”的过程一直伴随着有力的反驳、质疑、狙击甚至局部逆转。

内容概要

  《善之路: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伦理学阐释》内容包括冲破语言的樊篱、道德的吟诵、沉默的说教、偶然性的娓语、现实的证词、唯我论者的幻灭与新生、自我、自我与他人、唯我论者的失败、自由、无我、折磨、注视、无我。

作者简介

  范岭梅,女,1973年6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英国小说。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了十篇文学和哲学方向的论文和译作。

书籍目录

序言默多克与unselfing引言第一章 冲破语言的樊篱第一节 道德的吟诵第二节 沉默的说教第三节 偶然性的娓语第四节 现实的证词第二章 唯我论者的幻灭与新生第一节 自我第二节 自我与他人第三节 唯我论者的失败第四节 自由第三章 无我第一节 折磨第二节 注视第三节 无我第四节 空第四章 善之路第一节 善与恶第二节 爱第三节 美第四节 善之路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 艾丽斯·默多克生平附录二 各部小说补充信息和概括性评论附录三 艾丽斯·默多克语录后记

章节摘录

  而不能用统一的“形式”摒除难以规矩的偶然事件。默多克认为语言分析者用道德语言分析当代道德观念的做法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对于充满阴霾、动荡的人类意识领域来说,将道德归结为一个普遍的公式是不合适的。道德观念经受着历史的洗礼,任何既定的观念都可能受到来自偶然性的颠覆。尊重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尊重生活中的偶然性。换个角度说,发现道德上的善就是发现充满偶然性的现实,变善就是将自我融人这种非主观的充满偶然性的现实中去。  偶然性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状况,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与现实主义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其实在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那里,偶然性已经融入其作品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默多克与狄更斯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都以伦敦为其作品的主要背景,他们对伦敦街道的描写令人感到熟悉且亲切;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来来往往,一些边缘人物没有来由地出现,又没有来由地消失。实际上默多克曾经表达过自己希望写出像狄更斯那样的现实主义小说,即“创造一个整个由边缘人物,某种像狄更斯笔下人物一样由偶然的人组成的小说,这样的小说将会好得多”。这里所说的由偶然性的人组成的小说指的是她希望人物从故事情节中解放出来,不受作者甚至是故事中的叙述者的控制,是一种具有深度,带有普遍性而又充满偶然性的人,而这样写成的小说才是充满了生活感、现实感的作品。有人在论述关于偶然性的“偶在论”时提到了几个关系,即“开端的悖论、运行的模态、结构的反讽”。

编辑推荐

  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当代重要的小说家、哲学家,一生共创作了26部小说,善始终是贯穿这些作品的一个主题。她的伦理学观点看似庞杂,但是都与对善的探讨有关。《善之路: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的伦理学阐释》论述了默多克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韦伊的无我思想和柏拉图的善之理念的批判与继承,阐明了她以善为统领的伦理学体系,通过研究她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勾勒出一条人物由无知到有知、由恶到善的崇高企望之路,反映出默多克为当代人指明的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善之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