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小红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主要研究加里·斯奈德的诗歌创作风格。主要从诗歌中所体现的生态维度、后现代维度、生态诗学观以及诗学成因等方面探讨。简单的形式、复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跨领域的信息、对非文明社会的特别关注形成了斯奈德独特的诗学观。《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定位于斯奈德的诗学观,拓宽了斯奈德的研究领域(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其与异质文化的对话和其生态思想的研究)。诗歌文本的细致分析与生态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有机结合,成为《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的最大特色。
作者简介
陈小红,女,汉族。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英语系副教授。1970年生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畔,1979年随父母迁入湘西怀化。1988-1991年在怀化学院上大学,1996-1999年在广西师范大学英语系攻读硕士学位,2003-2006年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诗歌与诗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曾在《当代外国文学》、《求索》、《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思想第一节 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一 美国与荒野二 荒野实践三 荒野伦理四 荒野诗学五 荒野文明第二节 加里·斯奈德的整体生态观一 食物链二 群落三 因陀罗网四 盖娅假说五 整体至上第三节 加里·斯奈德的地域生态观一 生态地域主义二 生态地图三 生态城市四 位置感第四节 加里·斯奈德的文明生态观一 解构工业文明二 建构生态文明第二章 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诗学第一节 生态主题一 诗歌是“生态的生存技艺”二 诗歌是“真正的工作”三 诗歌是“永恒的能量”四 诗歌是“诗意地栖居”第二节 生物学语言第三节 大地语法第四节 虚空形式第五节 生态文化第三章 加里·斯奈德诗歌的后现代维度第一节 “在路上”的生活方式第二节 后现代的精神探求第三节 不确定性第四节 “垮掉一代”与爵士乐第五节 感官诗学第六节 “没有意念,只在物中”第七节 草根诗学第四章 加里·斯奈德的诗学成因第一节 加里·斯奈德的中国情结一 中古哲学思想的影响二 中国画的影响三 中国诗的影响第二节 加里·斯奈德与禅宗智慧一 习禅二 写禅三 化禅第三节 加里·斯奈德与禅宗美学一 不立文字二 沉思三 禅典四 顿悟五 无我第四节 加里·斯奈德与印第安智慧一 万物有灵论二 素朴生活三 大地有机体第五节 加里·斯奈德与原始艺术一 神话二 口头传统三 萨满四 典仪第六节 加里·斯奈德与本土意识一 “本土意识”论二 对传统的继承三 斯奈德与异质文化对话中体现出的“本土意识”四 影响是唤醒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诗的开头:“不知你现在何方无论已婚,发疯,或自由:无论身在何方,你都会高兴”,这也是“垮掉一代”中的另外一种典型生活方式,那就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我是属于另一类的,表明诗人充满对“流浪生活”的渴望,在流浪中,他既受益匪浅,又损失多多。但是如果他按部就班的生活,就会有很多无从晓得,所以斯奈德的流浪更多的是一种游历,是一种对社会和对知识的探寻。“但是,记忆总将我困惑。”“沉闷的书籍和疲倦的陆地/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心里。”这也许是他出去游历的原因,为了不再困惑,为了远离现代的都市文明(书本和被人类弄得千疮百孔的地球)。游牧式的生活是一种创造与变化的实验,具有反传统和反顺从的品格。后现代游牧者试图使自身摆脱一切根、束缚以及认同,以此来抵抗国家和一切规范化权力。 “在路上”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垮掉一代”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斯奈德掀起了一场美国式的“背包革命”,他们远离都市那种纸醉金迷、铺张浪费的消费占有型的生活方式,而是深入到美国的荒莽山区探险,自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汉》出版后,斯奈德的生活更是成为一个美国的现代传奇。而且,在“垮掉一代”中的游牧式生活中,斯奈德的生活属于更具建设性的一种,垮掉派其他的诗人多数在流浪的过程中吸毒、酗酒、滥交,而斯奈德则是练习禅宗、打坐,在自然中沉思。在面对社会文明的异化时,他不是宣泄自身的不满,采取一种自残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抗议,而是积极寻找一种能够治疗现代文明中各种弊病的良方,那就是回归自然,那就是简单的生活,那就是走向荒野,那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在路上》最后这一段告诉人们在路上的理由。他们不停地追逐理想,仿佛离现实越来越遥远。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正是因为没有尽头,所以就只能不停地在路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