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庆柱 主编,白云翔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 页数:1027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是考古学传人并诞生于中国的时代,是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发展和继续发展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学者们,曾经就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研究及其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过多次讨论,大家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中国考古学学科历史发展的主要参与者、见证者。在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为当今中国国家级惟一的考古科研机构,将百年来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作一回顾、总结和研究,并对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作一展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基于上述考虑,1996年我们考古研究所审时度势,提出编著《中国考古学》计划,通过充分论证,这一计划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以及“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考古学》各卷分别对不同时代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研究。从总体来看,20世纪以来的中国考古学发展,大致划分为近代考古学传人时期和中国考古学诞生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与继续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1.近代考古学传入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外国殖民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文化渗透也接踵而来。这种文化渗透的表现之一,就是外国人到中国的“寻宝”活动。他们采取的形式大多是以探险队、考察队名义进行活动,其中欧美国家的探险队或考察队多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活动,日本的探险队、考察队多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活动。上述活动,一方面使大量中国古代珍贵历史文物被劫掠到国外,另一方面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随之传人中国。这一时期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和“殷墟甲骨”、“汉晋简牍”、“敦煌文书”的重大发现,成为中国学术史从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重要契机;使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史”走出的“疑古”学者们,看到了“释古”(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考古”的科学曙光。考古学成为学术界倍加关注的新科学。
内容概要
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经秦代、西汉、新莽和东汉四个朝代,止于公元220年东汉王朝灭亡,前后历时440余年。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帝国时代。秦王朝国祚短暂,但秦制汉承,公元前206年建立的西汉王朝以及后来的新莽、东汉王朝,继承和完善了秦王朝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发展了帝国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铸就了帝国时代历史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极其深远和极其重要的影响。秦汉考古,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以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为对象而展开的,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秦汉社会历史的复原和解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作为《中国考古学》(九卷本)中的一卷,其主要内容是对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论述。基于对历史考古学性质、任务和特点的认识,本卷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并与文献记载有机结合,突出两个基本点:一是基本考古材料的梳理,一是从考古资料出发阐释秦汉社会历史的有关问题。由此,初步构建秦汉考古的学科体系,并尽可能反映秦汉考古的新成果、新进展。同时,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就秦汉考古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就秦汉考古的主要研究课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本书适合研究历史、考古、文博和美术史的专业人员及广大考古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中国考古学》总序绪论第一章 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 秦始皇陵第三章 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 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 汉代都城第六章 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 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 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农业第十章 秦汉时期的工商业第十一章 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 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徵引古籍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直接相关,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标志。古代科技的考古学研究作为物质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鼐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来,长期受到关注并且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在冶金、天文、医学、农学、造纸术等方面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强考古学和科技史学的合作,以田野考古以及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基础,大力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于秦汉时期物质文明的阐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和交通工具、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设施,无论将其作为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还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一个方面,都是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水利工程而言,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白渠到三门峡漕运遗迹等,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秦汉时期的车马,以往多有研究并且取得不少成果,而对船只等其他陆路和水路交通工具还缺乏系统的考古学研究,需要逐步开展。就道路、桥梁及其相关设施而言,秦代的直道、汉代的敦煌悬泉置等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考察和研究并取得积极成果,但从交通考古的视角出发的系统研究明显缺乏并且有不少空白,如连接关中和巴蜀地区的褒斜道、自焚道(今四川宜宾)进入夜郎地区(今贵州西部)的五尺道,以及各地交通干道的桥梁、驿、置等设施,都有待于纳入考古学的视野进行考察和研究。
后记
本书作为《中国考古学》(九卷本)中的一卷,其主要内容是对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论述。基于对历史考古学性质、任务和特点的认识,本卷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并与文献记载有机结合,突出两个基本点:一是基本考古材料的梳理,一是从考古资料出发阐释秦汉社会历史的有关问题。我们试图通过本卷的写作和论述,初步构建秦汉考古的学科体系,并尽可能反映秦汉考古的新成果、新进展。这里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其一,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涉及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本卷的重点和篇幅所限,对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以及制盐业、造船、交通等,除了有关章节有所涉及外,未设立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其二,从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秦汉考古学科建设的需要,本卷在撰写过程中对于考古发现较多、研究较为深入的方面,更多地强调综合叙述,如各地区的汉代墓葬等;而对于考古发现较少、研究有待于深入的方面,则对其资料有较为详细的叙述,以补充其发现的不足并以此推进其研究,如秦代行宫遗址、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族地区的文化、中外交流以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等。其三,就本卷整体而言,力求结构上的严谨和体系上的统一,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又是多人执笔撰写,统稿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大同、承认小异”,因此,不同章节之间力求结构统一的同时,保持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另外,刑徒是汉代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其身份及社会地位都与平民不同,但为了便于章节的划分,将《汉代刑徒墓》列为第八章的最后一节。本卷的大部分初稿,先后完成于1998~2006年的九年间。2007年开始,先后对初稿进行审读和修改以及插图的制作,有不少章节曾几易其稿。同时,对本卷的整体结构、章节划分以及内容和撰写要求等做了进一步调整,并补写了有关部分。统稿、定稿工作逐步进行,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因此,本卷所引用资料和文献,一般截至2008年底;少量2009年的重要成果,在定稿过程中有所补充,力求反映秦汉考古的最新进展。
编辑推荐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