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45国家意识形态与国统区戏剧运动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傅学敏  
Tag标签:无  

前言

一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开端是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其中包括五四文学革命的讲述被公认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史立场。在中国现代文学编纂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包括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39)、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1953)、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1980)、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郭志刚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98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9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2002),等等。这些文学史的写法各有不同,但伴随着中国现当代学术的演进,也大体可以见出一些基本的走向和趋势,其中最隐约浮动的线索似乎是思潮运动史一政治革命史加作家座次一社会文化与体制史。这正好应和了中国现当代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嬗变过程:从将文学置于思潮斗争到附缀于政治革命的历程,从对作家座次的排定到更大范围的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制度史的研究。不同的“写法”说明我们对文学史具有不同的“叙述框架”,而“写法”的更替则说明我们对既有的“阐释框架”的某种不满。在“拨乱反正”的20世纪80年代,最具有阐释能力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因为,借助一个大的时间概念,我们不仅连接了“现代”与“当代”的共同命运,为当代问题进入历史的深层,为现代的困惑延续到今天奠定基础,同时更是有力地解脱了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话语的束缚,为文学获得自己生长、发育、壮大的线索创造条件,但是随着“20世纪”的结束,“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将成为过去,文学史命名的困惑显然直接动摇了这一革命性的阐释“框架”:难道我们一直可以自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继续?难道真有一种“有机”的“20世纪”的传统在我们身上流传?1900年的到来与1899或者1980年是否具有根本的差异?2000、2001年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到底与1999是相通还是相异?这都很难自圆其说。特别是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盛行之后,同样是对现代文学历史的前推,但效果却刚好相反:王德威前移的文学起点形成了对“五四”意义的极大消解,与“20世纪中国文学”框架的“五四中心”形成尖锐的冲突,看来,同样的一个时间架构下,也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样的时间命名还值得信赖吗?

内容概要

《1937-1945国家意识形态与国统区戏剧运动》重点考察抗战时期戏剧运动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即国家意识形态以何种方式规范、制约或推动着戏剧运动的发展,戏剧运动如何阐释、支撑或偏离了意识形态的要求,同时思考艺术规律、政府调控、市场运作对战时戏剧运动的共同作用。全书立意新颖、史料翔实、论证严密,以戏剧运动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考察戏剧运动的具体推行和相关环节,拓展了大后方戏剧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研究空间,是一本对抗战时期戏剧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傅学敏,女,1970年7月生于四川宜宾,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现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已在《文艺争鸣》、《戏剧》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戏剧大众化:大众政治行为的催化剂第一节 街头剧场与大众政治行为一 街头剧场与街头观众二 民族意识与街头剧之关键词三 政府支持和政策宣传四与日常生活的杂糅第二节 大型演出与社会影响一 全民抗战与群众场面二 荣誉券与社会名流三 主办机构与赞助行业四明星效应第三节 战地演剧:文艺和政治的联姻一 战区需要什么样的戏剧二 战地演剧队的辅助工作三 军旅戏剧团体第二章 限制和奖励:政府规范与国家意志的体现第一节 剧团组织建设与剧团管理一 从风化到宣传:剧团管理标准的悄然变更二 由民间到官方:剧团组织建设中国家意志的加三 由统制到党治:剧团管理的意识形态动向第二节 剧本审查一 剧本审查程序及审查标准二 审查机构及审查人员三 从《蜕变》的删改看国家主义的渗透第三节 戏剧评奖一 剧本荒与戏剧八股二 剧本征文和戏剧评奖三 评奖程序及结果分析第三章 戏剧之价值定位:教育乎?娱乐乎?第一节 戏剧工作者的自我定位一 戏剧演员社会地位的提升二 社会工作和演技水平三 社会偏见和工作弊风第二节 市场化因素的悄然渗透一 市场热点的转换二 促销策略三 民营职业剧团和游击演出四 噱头与生意眼第三节 政府双重定位标准导致戏剧困境一 教育宣传工具二 “寓禁于征”的戏剧捐税三 艰苦的生存处境第四章 戏剧批评与公共舆论空间第一节 反映现实与指导现实:抗战戏剧批评的主导原则一 “ 内容第一;主题第二 现实主义的独尊地位三 文本批评多于剧场批评四《野玫瑰》的论争第二节 戏剧特刊:戏剧批评的特殊窗口一 戏剧特刊的意义二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戏剧特刊比较三 戏剧特刊对戏剧批评的影响第三节 戏剧批评之热点问题一 关于历史剧的讨论二 关于戏剧民族形式的讨论三 关于建立现实主义演剧体系的讨论第五章 现代性诉求下的旧剧改革第一节 边缘化:传统戏曲的现代处境一 新旧戏剧团体之比较二 新旧之间:旧剧改革的理论建设三 抗日救亡:旧剧改革的大好契机第二节 政教性:旧剧改革的功能指向一 弘扬民族意识的主题二 歌颂民族英雄三 乐观主义色彩第三节 话剧化:旧剧改革的艺术取向一 戏剧性加强二 说白增加三 舞台表演及布景灯光的话剧化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神鹰剧团并不活动于前线,而是在成都剧运中屡试锋芒。它主要是宣传空军,歌颂空军英雄,加强一般市民对于空军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空军的好感,所以演出剧本一般是空军题材的剧本,也鼓励空军题材的创作。比如董每戡就以空军题材的创作著称,《天罗地网》就是其服务于神鹰剧团期间所写的“空军戏剧”,该剧讲述抗战开始以后,富绅钱庸卿一家从汉口一路逃难到成都,长子钱少明迷恋已是黄家三姨太的歌女,在管家帮助下卷款逃走,却被敌机炸死于途中。次子钱幼明报名参加防空工作,女儿露华积极为国家献机运动捐金,在现实的教训下,钱庸卿终于肯拿出钱参加献机运动了。敌机又来疯狂地轰炸后方领土,即将参加空军部队的幼明豪情满怀地说:“咱们国家正在积极地建设大空军,建设防空设备,最近的将来,空中满布着英勇的神鹰,地上摆满了精锐的防空部队,这样的天罗地网,你想,鬼子还能逃得脱吗?不来便罢,来一架打一架,逃一架追一架,管教它落花流水,片机不回。”在结尾的时候,更是用舞台装置呼应了该剧的主题:“立刻,天空出现了天罗地网的剪影,左上角出现一党徽,有三架驱逐机在其下向右飞着,右下角现高射炮,照明灯及防空部队。高射炮口向左上方欲射状,照明灯也向上方射出光芒。”该剧从思想意识上符合主流意识,三幕一景,也很容易上演,以内迁的大家庭为背景,姨太太、公子哥、唱戏、新派青年、流落人家等等,融合了许多流行因素,又有时代背景,倒也具有相当的可看性。除了演剧之外,神鹰剧社另一贡献是出版空军剧本,当时重点推出空军题材剧本的有中国空军出版社的“空军戏剧丛书”,此外就是董每戡主编的“神鹰戏剧丛书”,神鹰剧业出版的剧本有《未死的人》(独幕剧集,董每戡著)、《云中孤岛》(独幕剧集,李束丝著)、《敌》(三幕剧,董每戡著)、《飞行传家》(独幕剧集)等,其间既有神鹰剧团队员的创作,也有神鹰剧团以外的剧本。为了推进这个不具有学理的严密性、概念本身还值得推敲的“空军戏剧”,它还许以重金,向全国征求空军题材的剧本。

后记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研究戏剧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形态,分析文艺政策与文学制度对戏剧运动的具体影响,这个选题是受到李怡老师的直接启发而选定的,由于时间匆促和本人能力有限,本书还有许多未及深入的细节,留下的遗憾只有留待今后弥补了。阅读与写作都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认知与超越,它让我不断站在新的起点审视自己。在无数个翻阅旧报刊的日子里,我一直坚信,我的收获将远远多于艰辛的付出。但是,完成这篇论著之后,我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和欢愉,而是自己在知识结构上欠缺太多,吾生有年,惜乎时光总如白驹过隙,飘忽难再。在李怡老师门下求学三载,获益匪浅,不仅因为老师宽厚的人品、幽默的谈吐、睿智的思想、广阔的学术视野,还因为同门师友亲如一家的友情和毫无保留的学术交流,这种财富将伴我一生。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还得到冯宪光、毛迅、易丹、陈思广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得到同级师友的关心和鼓励,在此一并谢过。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想起我的启蒙导师胡润森先生,恩师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音容笑貌、学识人品一直如明镜高悬……温暖的亲情使求学之路充满温馨,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这部论著的顺利完稿。

编辑推荐

《1937-1945国家意识形态与国统区戏剧运动》:文学叙事与文化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37-1945国家意识形态与国统区戏剧运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