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视阈下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前言

  对现今从事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人来说,“公地悲剧”、“囚犯难题”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耳熟能详。这些理论模式都说明,个人的理性行动导致的却是集体的非理性结果。为此,许多分析家认为除非通过强权的控制,或者彻底私有化(市场化),人类才可能摆脱这些悲剧性的梦魇。环境问题自17世纪中叶w.配第和J.格兰特首次提出,到19世纪产生环境政策,再到被誉为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出现公害及环境破坏以全球规模发生,对人类生活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深刻危害,尔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召开,大多数先进的工业国家创立环境法体系,再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美日等国放松环境管制,倡导新自由主义。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方案正是在强权控制与私有化之中选择,但问题本身却犹如“戈尔迪”之结:旧病难除,新伤又起。1992年,由1575名全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联合发布的《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宣称:“人类和自然界都在走向崩溃。人类活动无情地导致和不可恢复性损坏了环境和重要资源。如果我们不约束我们当前的活动,它们将把我们对人类社会、动物、植物王国的未来所充满的希望置于风险之中,它们将可能改变生命世界,从而使得我们所熟知的生命(方式和活动)不可能持续下去。”  ……

内容概要

  对现今从事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人来说,“公地悲剧”、“囚犯难题”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耳熟能详。这些理论模式都说明,个人的理性行动导致的却是集体的非理性结果。为此,许多分析家认为除非通过强权的控制,或者彻底私有化(市场化),人类才可能摆脱这些悲剧性的梦魇。

书籍目录

前言第  章和谐社会构建中环境问题解决的“系铃与解铃”辩证:民本思想第  节手段与目的二律背驰:环境问题源于人类“原罪”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二 环境问题的形式认知:环境问题源于人类本身三 环境问题的本质解读:环境问题源于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对立第二节社会人于拯救与自救中自省:“民本思想”凸显“解铃终需系铃人”: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社会人二 社会入主体性建构:民本思想的理论意蕴三 社会入主体性表达:民本思想的生态价值第三节生态文明背景下民本思想的层次展开:民立、民意、民智、民富、民用民本思想的生态基础:民立二 民本思想的生态规定:民意三 民本思想的生态路径:民智四 民本思想的生态工具理性目标:民富2 民本视阈下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温州模式内在动力的新解读五 民本思想的生态价值理性目标:民用第二章 环境法调整机制的多中心变革与温州模式的契合第  节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的双重失灵及其主症结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的“市场失灵”二 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的“政府失灵”三 双重失灵的主要症结:“五大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存在第二节他山之石:民本思想指引下的温州模式的内在动力解读温州的发展史:实现民立、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创造民富、追求民用二 民本思想指引的温州模式生成的内在动力第三节 “民本思想、温州模式内在动力、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三者的契合“利维坦”或私有化:并非理想的方案二 善治: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目标指向三 “民本思想、温州模式内在动力、环境法调整机制”的契合第三章 民立  温州模式的创新特质  “末端应对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第  节 问题驱动型的环境法调整惯性与环境损害的不可逆转性历史选择与利益博弈:问题驱动型环境法调整源起二 问题驱动型环境法调整的现实挑战:末端应对的合理性与不足三 “医欲病之病”:问题驱动型的环境法调整的理论变革勾绘第二节 战略选择:全过程治理及其拓展——从“末端”到“源头”再到“需求”源头干预:政府介入的抉择二 需求责任:“源头”环节的进  步追溯第三节 价值取向:从“问题应对”到“人的利益保护最大化”“问题应对”:环境法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批判二 迈向价值合理性指导下的工具合理性环境法调整机制三 “人的利益保护最大化”:环境法的价值取向及其与民立、温州创新特质的契合第四章 民意  温州模式的需求诱致机理  “命令控制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第  节环境问题复杂化与环境行政非权力机制的拓展风险社会问题凸显与环境问题复杂化二 “需求诱致模式”与“政府环境管理”的职能拓展第二节 因应多元化利益需求迈向回应型环境行政管制多元利益调整对环境法功能的需求二 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多元利益的共生、共进与再生4 民本视网下境法调整机制变革:温州模式内在动力的新解读三 迈向回应型环境行政管制第三节 环境法调整机制的草根性缺失与政府善治指引下的环境民主自决环境调整机制的嬗变与突破二 民意指引下的环境民主自决三 温州的探索与实践:民营企业的自觉应对第五章 民智  温州模式的自调整内核  “制定法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第  节 社会变迁与制定法的瓶颈:国家环境法的实效限制与可能的因变之策环境法实效限制的形式因素:立法、执法与守法二 环境法实效限制的内在因素: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较量三 痛定思痛:国家环境法的因变之策第二节 突破之  :民间自治规则与制定法的交融环境行政合同环境行政合同的法律性质二 环境行政合同的功能分析三 环境行政合同的法律实践分析第三节 突破之二:环境自主治理——民间环境法民间环境法概述二 民间环境法的合理性三 民间环境法的渊源四 民间环境法的效力保障第六章 民富  温州模式的趋利型取向  “利益限制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第  节 利益限制到利益增进:强制与自治的选择应对生态安全危机:环境法利益限制规则的涌现二 实现民富目标:环境法利益促进规则的引入三 融合强制/自治:市场与政府功能的应有定位第二节环境标志制度:企业与消费者的合作中增进利益环境标志的概念与特征二 环境标志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三 环境标志计划在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公共政策价值四 环境标志和温州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第三节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企业问合作中增进利益供应链上社会责任的兴起二 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实施方式与特点三 温州面临的供应链社会责任问题第七章 民用  温州模式的簇群型特征  “个体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的突破第  节 环境、发展与责任:个体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思辨环境法的本位:从个体到集体二 国家、社会与私法主体的环保责任分担第二节 从契约到身份的回归:区域环境利益的补偿及其普惠6 民本视网下境法调整机制燹覃:温州模式内在动力的新解读区域环境利益补偿的时代背景二 区域环境利益补偿的基本内容三 输血补偿作为区域环境利益补偿方式的缺陷四 锻造造血功能作为拓展区域环境利益的补偿机制第三节贸易与环境的相互纠结国际贸易中环境要求的新趋势二 环境要求与市场准入三 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要求的关切与共同面临的问题四 环境要求与WTO五 加强能力建设应对以贸易与环境间冲突六 环境要求对温州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结语折断理性的翅膀——环境问题的“悖论”与“去悖”的环境法思维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产的破坏等。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来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类的广义的健康(公共卫生)直接相关的公害;另一类是使环境质量或舒适性恶化的问题。舒适性问题处于环境问题的底层,一旦舒适性恶化,最终就会产生导致人类的死亡及健康损害的公害。  显然,环境问题产生的时间远比17世纪中叶w.配第和J.格兰特首次提出更早。斯里塔夫里阿诺斯说,从最宏观的角度,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进程的第二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此时,所有的生物种类都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随着人类的出现,这一进化过程发生了逆转,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再是改变自己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人类很快就能够既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又改变自己的基因,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即将来临。①那么,在地球发展的最后20秒姗姗来迟的人类出现以来,因其具有独特的、彻底变革环境以适应其基因的能力,使自己迅速成为地球占统治地位的物种,同时也就有了环境问题。  (一)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按生物进化论观点,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6-7次大冰期和5-6次问冰期的更新世代,当时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所有的动物必须不断适应和再适应新的环境,能否适应的关键不取决于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漫长的进化过程到约4万年以前,人类(智人)终于出现了。历史开始了原始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本视阈下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