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阎月珍 页数:4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叶维廉(Wai-LimYip,1937-)是蜚声于当前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界的理论批评家,比较诗学中国学派的开创者。叶维廉自认为是一个“五四文学革命的承传者”,他在中西方文化间徘徊游走的矛盾心态在比较诗学研究中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叶维廉文化认同态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继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如何实现与西方文化的有效沟通,以及古典诗学如何实现向现代诗学的转换这一绵延至今的历史问题有着典范性意义。
作者简介
闫月珍(1973-),暨南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7月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4年在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至今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工作,兼任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和海外华人诗学。
书籍目录
序一 蒋述卓序二 张节末导言 愁渡与寻索:叶维廉生平及著述一 海外华人诗学之缘起二 叶维廉的学术脉络三叶维廉之学术定位第一章 叶维廉:出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一 历史记忆与精神错位二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三 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四台湾经验第二章 文化模子与比较诗学一 模式与理性:基础主义的梦想二 比较诗学的历史三 文化模子:从“基本差异性”到“基本相似性”四 共同文学规律五 文化模子与比较诗学第三章 历史整体性:诠释之起点一 “历史整体性”与“传统生成”二 历史整体性与预知三 历史整体性与部分四 结语第四章 中国诗歌传释学一 钱钟书:嘉乾朴学与阐释循环二 中国文学批评:重造诗境三 中国诗歌传释学四 秘响旁通:文本、文句的互为指涉五 还原《隐秀》之本意六 建构中国传释学之意义第五章 跨文化对话中的道家美学一 以物观物与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二 直觉:语际沟通的现代性三 全球化视野中的道家美学四 回归古典的可行性第六章 抒情的纯粹境界一 对中国诗歌抒情性的确认二溯源:道家和禅宗论“情”三 抒情的纯粹境界四 “纯粹经验”诗学传统的建构五 小结第七章 艺道合一:中国美学品格的现代建构——叶维廉阐释道家自然论的历史语境一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自然品格的彰显二 艺道合一:中国美学品格的现代建构第八章 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及其现代阐释第九章 中国语言观念与真实世界的呈现第十章 叶维廉与现代主义第十一章 叶维廉与新批评第十二章 现象学与中国文艺理论沟通的可能性
章节摘录
叶维廉在这些现代诗人作品里逐渐提升出来一些语言策略,可以帮他在香港殖民统治下特殊现代性激荡的经验里找到一种抗衡的起点,如他所言,西方现代诗为抗拒“分化而治”和知识、人性的异化、工具化、隔离化、减缩单面化的现行社会,为了要从文化工业解放出来,并设法保持一种活泼、未变形的、未被玷污的诗,要找回一种未被工具化的含蓄着灵性、多重暗示性和意义疑决性浓缩的语言。 ②这正是他接受现代主义的起点。 此一时期的文化焦虑促使叶维廉在中西诗歌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说:“当时我站在现在与未来之间冥思犹疑,‘追索’、‘求索’,我是带着《诗朵》时期以来这些人的诗的语言策略,进出于传统与现代不同文化的时空,做文化历史声音多重的回响与对话,一面,利用古典语汇、意象、句法的重新发明,利用中国诗所重视的呈现的方式——让视觉意象和事件演出,让它们从自然并置并发的涌现代替说明,让它们之间的空间对位与张力反映种种情境与状态来表出原是物物关系未定、浑然不分的自然现象的方式。另一面,融合西方现代诗提供的含蓄多义浓缩的语言来驯服凌乱的破碎的现代中国的经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