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闫志刚 页数:269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称谓,只是考虑行文方便而互用。国内不论是有关建构主义还是社会问题,都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二者之间研究的结合形成的社会问题建构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有关社会问题研究形成的一个主流理论范式——国内学者似乎很少论及。在很少的研究者中,苏国勋教授的专文《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给本书选题及其研究思路提供了一条线索。
作者简介
闰志刚,男,1964年生,籍贯内蒙古。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广东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现在广东汕头大学法学院任教,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等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农民工问题研究等领域。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二 研究的理论预设、方法论立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传统理论到社会问题建构论 第一节 社会问题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节 布迪厄的建构主义方法论 第五节 社会问题建构论研究视角的转向 第二章 社会问题建构论:从一般性话语到研究项目 第一节 亚历山大的科学研究连续体思想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宣称行为分析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生命历程” 第四节 社会问题的“场域-竞争”模型 第五节 两个研究案例 第六节 社会建构论研究视角的局限性 第三章 社会问题建构:行动一话语的分析视角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主体行动(能动)属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宣称主体 第三节 宣称对象:问题情境与问题人群 第四节 宣称策略:修辞与情感唤起 第五节 问题宣称:话语实践与框架阐释 第六节 一个案例:熊德明事件第四章 社会问题建构:场域一过程的分析视角 第一节 一个借鉴的研究模型 第二节 问题建构的场域与活动 第三节 问题建构的结构条件 第四节 “问题窗口”及其窗口效应 第五节 社会问题的周期特征和运动过程第五章 农民工问题的建构:政策话语的变化 第一节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政策话语与政策周期的变化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群体的政策图像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身份与界限 第五节 21世纪初期的农民工:弱势群体与关爱行动第六章 农民工问题的建构:传媒话语的变化 第一节 农民工:在“能指”与“所指”之间 第二节 农民工问题“生命周期”的呈现 第三节 农民工“问题窗口”效应分析 第四节 “问题框架”的转变与农民工权益问题 第五节 农民工权益问题建构的结构性条件第七章 农民工问题的建构:学术话语的变化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与反思社会学 第二节 农民工问题研究概述 第三节 学术话语的生产周期 第四节 研究视角和解释框架的变化 第五节 社会学家研究问题的不同角色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