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王佳慧  页数:244  字数:210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权利保护为研究进路,以权利理论为研究工具,试图通过对农民权利保护论题的法理阐释,分析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源,论证农民权利保护的正当性、内容和性质、架构农民权利保护的社会机制,力图通过以上研究为农民主体性的彰显、农民在利益分配格局中由被动地位向主动地位的转变以及农民权益保护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

王佳慧,女,汉族,1977年生,内蒙古满州里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2000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取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律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转型时期农民权利保护论题的提出    一 农民问题研究现状简述    二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利问题  第二节 关于农民权利问题的前提性分析    一 农民权利保护问题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二 农民权利保护问题的研究述评    三 相关用语的含义界定第一章 农民现有生存状态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利益分配差距  第一节 农民身份的解读    一 国内外对“农民”含义的理解    二 本书中“农民”含义的界定  第二节 农民与土地:生存状态的内在考察    一 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情况概述    二 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的分析  第三节 农民与城市:生存状态的横向对比    一 物质生活方面    二 精神生活方面  第四节 农民与国家: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问题  小结第二章 透视农民问题的根源:国家权力对农民权利的忽视和侵犯  第一节 研究农民问题的基础和工具:权利理论    一 权利概念的演变    二 本书中权利的含义及用法    三 选择权利作为理论研究工具的原因  第二节 农民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国家权力对资源的不平等配置    一 国家权力对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情况概述    二 国家权力对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国家权力对农民权利的忽视和侵犯    一 国家权力对农民权利忽视和侵犯的表现    二 国家权力对农民权利忽视和侵犯的理论分析  小结第三章 农民权利保护的一般理论问题之一:以权利为理论依据的利益保护  第一节 农民享有权利的正当性证明    一 人权——农民享有权利的理论依据    二 农民应有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确证  第二节 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    一 农民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    二 农民权利保护现实条件的特殊性    三 重塑农民权利保护权利理念的重要性  第三节 农民权利保护的内容    一 平等对待——农民应享有的基本人权    二 农民应受到特殊保护的基本权利    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民应受到特别重视的权利  小结第四章 农民权利保护的一般理论问题之二:以权利为方式的利益保护  第一节 权利作为一种保护农民利益方式的原因  第二节 农民权利保护应该是一种特殊保护    一 特殊保护的界定    二 对农民权利进行特殊保护的正当性证明    三 特殊保护的表现方式  第三节 权利理论在保护农民利益上的限度    一 权利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上的限度    二 权利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物质条件    三 权利的实现还要依赖于农民权利意识的培养  小结第五章 农民权利保护的主体条件之一: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农民主体性的内涵  第二节 农民主体地位虚置的表现  第三节 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应注意的问题    一 全面性研究视角与主动性研究立场的把握    二 农民权利意识的培养    三 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四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小结第六章 农民权利保护的主体条件之二:国家和政府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正确定位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一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二 农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权力在农民权利实现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    一 国家对农民权利制度化的确权作用    二 国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财政支持作用    三 国家对农业市场的调控作用  小结第七章 农民权利保护的制度性条件:社会系统工程构建初探  第一节 农民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分析    一 完善相关立法    二 规范农村行政执法    三 确保司法公正    四 健全司法救济制度  第二节 构建和谐公正的制度体系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 建立以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    三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土地制度  小结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国家在资源分配上对城市的倾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战略决策,“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城乡、工农的资源分配的差别,实质上是资源配置的空间或地域分配化的集中体现,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战略选择所促成的结果。在底子薄、资金少的新兴国家,要想迅速建立起庞大的工业体系,并极力偏重重工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让一部分人尤其是农民做出一定的牺牲”①。但是,决策者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未必能够规划到的是,这些制度一旦确立,就会对以后的制度设计产生路径依赖的作用,由于长期的资源倾斜,农村、农民在政策和制度制定上的“失语”现象和城乡二元的思维定式,使行政管理过程无论是在制度的制定上还是制度的实施上都能更“简明”、“高效”和“便捷”。事实上,现有的大部分管理制度的制定也都依赖于城乡二元这一社会结构。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向城市倾斜的资源配置过程先后经历了两个过程,即首先从国家实行工业化战略的目标和途径出发进行资源的倾斜性配置,其次,当这种配置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后,由于城市掌握了大部分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使其在政治上能产生对自身有利的影响,此时,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惯性作用依赖并巩固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仅使资源的倾斜性流向难以改变,也使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歧视逐渐变得“顺理成章”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