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徐云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研究从文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视角切入,在研究中强调三次重心转移:从以研究者为中心(第一章读者论)、到以时代和作家为中心(第二章时代论),再到以作品为中心(第三章 作品论),最后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研究是沿着从总体一部分一总体的研究思路展开的,第一章(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和结论(对本研究进行总结)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属于总体研究,第二、三章切人具体研究部分。 从结构上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力求准确、客观地对以往关于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研究进行梳理把握和观照,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首先,概述近百年来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研究历程及目前的研究状况;其次,从教育小说的概念、教育小说与其他小说的区别、教育小说的题材流变入手,给《歧路灯》归类,确定其为教育小说。关于教育小说的概念,前人已有定义,但这种定义并不严格、规范,鉴于此,本研究在教育小说概念的界定上入手,力争这种界定科学规范,使之具有普适性。 第二章:首先把握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形成的时代因素,主要从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与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人手,分析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文化及社会风气的决定性影响,进而得出结论:康乾盛世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风气是李绿园创作《歧路灯》的重要因素;然后从李绿园的生平切人,解析时代对作家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家又是如何在与时代互动的同时,从其教育家与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出发,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后以《(歧路灯)自序》为依据概述其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 第三章:结合李绿园创作实践的成果——《歧路灯》文本,侧重研究其作品的内容,以此透析其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的本质。主要从李绿园的教育观、教育对策、《歧路灯》的教化内容与形式及其教育影响五个方面来研究李绿园在创作实践中是如何赋予其小说以“教化至上”的实质内容,其小说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他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 结论:《歧路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教育小说。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创作观念的文学意义在于“浪子回头”这一教育题材至《歧路灯》为集大成者,是一次有益的大胆的尝试;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创作观念的教育意义在于:首先他揭示出青少年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关系,并意识到教育是一个立体化的影响系统,只有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作用,才能实现培养人的目的,而且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要与个体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 本研究尽可能回避以往研究中已有定论部分,在自身逻辑结构尽可能合理和完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澄清和解决,在填补中国教育史对中国古代教育小说研究空白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学史对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进行客观理性的定位、观照与反思。
作者简介
徐云知,女,1965年生人,祖籍山东文登,现在北京工作。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2008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书籍目录
引论第一章 教育小说和《歧路灯》研究概述 第一节 教育小说与李绿园的《歧路灯》 一 教育小说 二 教育小说与其他小说的区别 三 教育小说的题材流变 第二节 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研究概述 一 《歧路灯》在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 二 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研究历程第二章 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成因 第一节 李绿园创作观念的时代成因 一 康乾盛世的经济与文化 二 康乾盛世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 李绿园的家世及其社会角色 一 李绿园“以孝相踵”的家世 二 道学家、教师和循吏的角色 第三节 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 一 李绿园对传统“文”“道”观的继承 二 对创作主体文行出处的要求 三 李绿园对小说内容的选择 四 李绿园对小说形式的要求 五 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创作原则第三章 李绿园的艺术创作实践 第一节 《歧路灯》中的教育观 一 李绿园的哲学基础——人性论 二 李绿园的教育目的——学为圣人 三 李绿园的教育观念——富教并重 第二节 《歧路灯》中的教育对策 一 用心读书亲近正人 二 读圣贤书亲近正人 三 八字家训主题先行 第三节 《歧路灯》中的教化内容 一 理学为体、实学为用 二 吏治观念 三 妇女教育 第四节 《歧路灯》中的教育形式 一 官学 二 私学 三 书院 第五节《歧路灯》中的教育影响 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结语附录一 李绿园年谱附录二 李绿园交游考附录三 李绿园卒地考附录四 《歧路灯》版本考附录五 《歧路灯》传播问题考辨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