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卫朝晖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作上、下两编。上编上溯到庄子思想中的“神”进行阐发。文章认为庄子之“神”的提出以外不撄内为前提,以纯白素朴为质地,由此呈现出生命的本真与活力。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宗教意义上的神灵之“神”,而最先把存在的意义建立于人的精神体验的基础上。对于人的修养,庄子强调“忘”与“外”的实践工夫以返“道”合“天”,藉天地道德以提升人自身的精神品格,使人在与天道合一的境界中神游自得、并流四达,从而丰富了至美至乐的本己体验,拓展了个体生命的精神空间。因此,庄子法天贵道乃基于天人合一,旨在召唤人自身应有的博大与恬怡。在此基础上,庄子又凭借他浪漫而神奇的想象,进一步塑造了以飞天达地、真诚纯一、自然功成为特征的“神人”形象以作为理想人格之境界的化身。庄子始终立足于人的天然纯粹之精神,神动天随,游虚处和,通向不断生成的生命至境。可见庄子之“神”从创生到超越集中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和独特把握,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诗性、哲性的精神之光。 下编主要结合中国诗学建构史,考察各时期诗学有关“神”的重要论述,并寻找与庄子“神”论的内在关联。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首先在审美本原的层面上,本书认为庄子《养生主》提出的“神依天理”说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说通过天地之美、万物之理这个中介联系在一起,都流露出对天地道德的体验情怀。其次在创作方法的层面上,庄子提出的“神遇”、“神受”与后世文论中的“神会”、“神悟”意义相通,以忘己合天、物化自得为主要特征并区别于一般的理性认知,既是从现象界升入本体界的唯一方式,也是观照艺术形象的基本方式和古典艺术最为本色的创作方法。其经过魏晋时期嵇康、陆机、孙绰等人的发展,陆续在晋宋及初唐时期的画论(如顾恺之的悟对通神、宗炳的应会感神)、诗论(刘勰以神窥象、神用象通的神思论)与书论(虞世南的神遇心悟、李世民的思与神会)诸领域开始获得理论上的根本地位,至唐末司空图的以神遇天、妙造自然与宋末严羽的妙悟入神乃为本色而趋于丰富和成熟。再次从艺术体验状态与过程的角度,本书结合庄子思想与历代文论重点择取“清静纯白”、“行神如空”、“神与趣融”进行了详细阐析,力图呈现艺术活动中精神世界的丰富可感、多层多维的基本审美特征。最后专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极致的神化境界论。其主要特征一是浑化冥人,物我一体;二是生气远出,自然灵妙;三是神游虚和,超逸无迹。从“虚和”之义来审视,中国古典文论与画论同源,重其“虚”;而乐论与书论同源,重其“和”。由于庄子之影响,艺术理论中的神化境界自汉魏以来就已逐渐形成,到晚唐司空图已完全成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艺术理论的最高峰。而“境界”(或“意境”)论在唐代只是一个起步,北宋才开始真正出现,明清时期达到成熟。“化境”、“逸品”实为神境(品)的无限延伸而成为艺术理论的审美追尚;特别如严羽的“气象”说、王士祯的“神韵”说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说都不再局限于情景交融,而只能从寄意高远、空灵生动、自得逸趣、浑然合天的神化境界来理解,而这一点,正与庄子哲学中的“神”息息相通。
书籍目录
上编 沿波讨源——《庄子》论“神”第一章 《庄子》“神”范畴研究成果综述第二章 《庄子》人本思想中“神”的创生 第一节 《庄子》思想的研究起点:内外之分无撄人心 第二节 《庄子》思想的文化转向:无卜知神纯白守神 第三节 《庄子》思想的重大开拓:虚心待物道集神来第三章 《庄子》思想中“神”的超越 第一节 以神为本:忘己合天神动天随 第二节 自得其得:独见独闻至美至乐 第三节 化生神人:赋人神性四达并流第四章 《庄子》思想中的“神游虚和” 第一节 神游虚境 第二节 神游和境 第三节 生命至境下编 因枝振叶——文论之“神”第一章 审美本原:神依天理与神理说 第一节 神依天理之解析 第二节 刘勰的神理论第二章 创作方法:神遇、神受与神会、神悟 第一节 形成期:东晋之前 第二节 确立期:晋宋至初唐 第三节 丰富期:中唐之后第三章 创作状态中的主体之“神” 第一节 创作状态之一:清静纯白 第二节 创作状态之二:行神如空 第三节 创作状态之三:神与趣融第四章 古典诗学中的神化境界 第一节 神化境界的形成期 第二节 神化境界的成熟期 第三节 “境界”理论的会通期 第四节 “境界”理论的成熟期 第五节 “境界”理论的确立期 结语精神启示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着重从哲学层面对庄子之神作细致探讨的如钱穆先生,其两篇宏论《庄老的宇宙论》(1955)、《释道家精神义》(1956)收入《庄老通辨》中,最重要的思想即将神与化结合在一起进行阐释。由于相关的论述较多而散,这里重新进行梳理如下。“庄子认为宇宙间万物,只是一气之化。”“万物尽在一大化中,此一大化,形成万化,万化各独,而同是此一大化。”“在庄子之宇宙观中,殆无外在于人之神之存在。万物一体,乃尽由一气之化,则化外更无所谓神。庄子乃转以此一气之化为神,由于一气之化而有人生界,故人生亦禀得有此神。故庄子之所谓神人,其内实涵义,则仍是一真人也。而庄子所理想之真人,则亦仅是能随顺大化而不失其独化之真者。庄子真字即指化,不指由化所成之物,物则仅是由此独特之化而见若有物耳。而此独化之真则非物也,故不可见,而亦不与物为俱尽。庄子理想中之人生,其主要即在知有此真而能保守之勿失,故既日见独,又日葆真,葆真即是保有此神。故庄子既谓之真人,又谓之神人,而又称此种人为至人者,盖此即到达于庄子理想人生中之一种终极境界也。”这里用“大化”来概括宇宙万物的特点,尤其将人“知有此真”(化)从境界及其体验的层面来认识,颇有卓见;同时,还指明了化、真、神、独等在意义上的一致性。 由此进一步来概括庄子之“神”,钱先生认为“用心专壹,使心知凝聚,而人心功用乃可达至于一种最高境界,此即谓之神矣”。庄子之神即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境界,亦指一种心知状态或心知作用。庄子意“在教人能用心专壹,不分驰于外物,而保全其神知”;“苟其人能用心专壹,即已是专壹于道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通乎物之所造’,此即庄子之所谓用心专一于道也。”钱先生为了更清晰地论述庄子关于“神”的思想的特色,还特别地从儒、道的差异性人手作了分析。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