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静  页数:407  

前言

  处理与协调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多民族国家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话题。交往作为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之间起着整合、沟通、协调、融合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翻开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复杂的民族交往史,无论是文化渠道的交往,还是战争渠道的交往,都充满了接触、交流与融合,每个民族以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平原、山地、河边、草场中寻求繁衍生息的土壤,在生存的意义上迁徙、融合、形成并不断发展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文化差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综观我国历史,民族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社会生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民族交往的表现及其构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的内容,研究民族交往心理就是对民族关系进行心理层面的研究。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体现。“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都在研究交往问题。交往以自身难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在社会现实的发展中客观地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是民族历史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历史交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类主体之间相互发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扬弃和相互融合的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由于交往,人类的文明成果才得以交流、保存和传承,社会才得以进步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因此,我们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加强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交往,在冲突中相互比较和学习,在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

内容概要

研究民族交往心理对于了解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关系,深化对民族分化、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现象及规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项成果从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视野出发,以对西北民族地区的调查为基础,侧重对生活于西北地区的民族交往心理进行跨文化研究。    本书结合作者所进行的田野工作以及相关的理论,论述了交往及民族交往、交往的心理动因与社会交往理论;提出了研究民族交往心理的指标体系,认为民族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民族交往需要动机、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五个要素;同时对民族交往态度与心理距离、社会结构性差异及其对民族心理的影响、生计模式重构及现代交往中的文化心理、交往镜像中民族宗教生活及宗教心理变迁、民族交往与民俗心理的互动、民族交往中的女性性别角色等内容进行民族心理学视角的调查研究,最后对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的民族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李静,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渥太华大学文化交流中心客座教授。曾经主持和正在主持的课题有:“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理研究”、“甘肃特有民族妇女宗教心理研究”、“社会结构性差异对民族心理影响的研究”,另外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主要从事民族心理学及女性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教育研究》、《民族研究》及其他核心期刊发表有关民族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七十余篇;出版的专著有《民族心理学研究》、《民族心理学教程》、《交往与流动话语中的村落社会变迁》;出版的译著有《神之变——女性主义与传统宗教》以及《身体的复活——女性主义、宗教与精神分析》。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首家民族心理实验室,形成了以民族文化心理、女性人类学为中心的研究方向。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研究视阈中的民族学田野  一  宁夏固原市回汉分布状况及宋家巷回族社区  二  新疆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三  甘肃新坪社区及藏族农民工  四  青海调查地区简况第二章  交往及民族交往  一  交往及其研究  二  交往的意义  三  民族交往第三章  交往的心理动因与社会交往理论  一  交往的心理动因  二  社会交往理论  三  社会交往的功能第四章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  一  民族交往需要动机  二  民族交往认知  三  民族交往情感  四  民族交往意识  五  民族交往行为第五章  民族交往态度与心理距离  一  民族交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  交往态度的测定  三  杂居区民族交往态度研究  四  民族交往心理距离  五  民族交往态度及心理距离特点第六章  社会结构性差异及其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一  杂居区民族关系与民族交往现状的调查  二  杂居地区民族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分析  三  社会结构性差异对民族心理的影响第七章  生计模式重构及现代交往中的文化心理  一  传统生计方式及其解构  二  重构中的生计方式与经济收入结构  三  现代交往中的文化适应心理第八章  交往镜像中民族宗教生活及宗教心理变迁  一  宗教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依然产生重大影响  二  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网络与社会交往  三  现代交往语境中的藏族苯教信仰及其宗教心理变迁  四  宗教信仰在回汉交往中的认同心理第九章  民族交往与民俗心理的互动  一  流动语境中的藏族婚俗变迁  二  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共享  三  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相互尊重与吸纳心理第十章  民族交往中的女性性别角色  一  女性自我认知及角色定位分析  二  民族交往中的性别心理  三  穆斯林女性对内对外交往所秉承的宗教伦理观  四  女性交往对象与交往方式的选择第十一章  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的民族心理分析  一  民族交往关系的心理基础  二  交往中存在的民族心理问题  三  基于民族心理基础上的民族关系主要参考文献附件  民族交往调查问卷后记

章节摘录

  因此,我们在做了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工作的同时,确定并实施了民族学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通过对调查对象一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县少数民族群众的考察,根据学术界对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民族文化因素的研究,参照采集的个案进行案例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参与观察、比较分析等调查方法,探究新疆少数民族间交往的各种民族、文化的因素及其在心理上的表现,研究其中发现的问题,以期有助于了解新疆民族关系的现实状况,并对促进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该项赴新疆的调查先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调查于2007年1月底至3月初进行,为调查的前期阶段。主要是考察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确定调查地点,并查找调查地区的相关背景资料、人口及社会环境等相关数据;在部分调查地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对调查问卷进行进一步的修订。第二次于2007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调查的主要阶段。调查以乌鲁木齐市的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为主,以阜康市及其他周边地区为辅,针对新疆人口较多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观察。  在第一次的调查中,关于调查地区的背景资料主要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室。调查对象的文化及社会环境是调查对象交往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在国内的资料中,专门反映这部分内容的较少,对局部地区进行专门分析的更少,只在人口统计中有相关的数据。因此,调查人员在这部分资料的收集时,重点注意了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结构、行业分布结构、社会地位等有关社会结构的因素,并分析比较了调查对象的社会结构差异及其交往心理的社会人文环境基础。  在考察具体调查地点方面,调查人员翻阅了乌鲁木齐市地方志等方面的资料,并走访了部分地区。认为,在乌鲁木齐市下辖的七区一县中,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县是较适宜的调查地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和陌生的民族握手前,要晓得的一些基础。
  •   专业书籍,有一定的帮助
  •   研究内容多,有大量相关理论叙述,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没有期待中好,感觉一般,有一定学术借鉴作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