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钟书林 页数:284
前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条,对东汉所论尤为深切:“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东汉以政治的昏暗著称于史,顾氏拨开昏浊,而对“党锢”、“独行”之士人,推波助澜而形成的不可阻止与扭曲的世风,极加推美誉扬,确能醒人心目。此言二者之相反,又言世风对政权之维系:“范哗之论,以为‘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可谓知言也。”由此可见,顾氏之论,实是对范晔《后汉书》史论的抉发,亦是心悦诚服之首肯。较之《史》、《汉》、《三国》三史,范书自具个性,不仅著述一代之史,意在“正一代得失”,亦可作一代思想史观。在艳称的“前四史”中独呈一道亮丽的风采。同样可知,范书文字的精彩未在将相传,似乎聚集于他所独辟的《党锢》、《独行》、《逸民》传中。
内容概要
在“前四史”中,范晔的《后汉书》独具风采。其篇章精美,历来备受关注。该书从文学出发,立足文本,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后汉书》的文学成就。其内容包括东汉时代风气,《后汉书》的思想用意、结构体系、叙事方式、语言风格,文学地位及其影响等诸多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该书文史结合,讨论细致,时有精彩,可见作者精读深思,所论颇见功力。现在有公开出版物中,该书首次专力探讨《后汉书》之文学,具有筚路蓝缕的性质。
作者简介
钟书林,男,湖南浏阳人,1978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等。在《文学遗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敦煌学辑刊》、《西北大学学报》、《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参编国家级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则课题各1项,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西安市共青团青年突击手、西安市教育局五四青年标兵、西安市模范教师称号。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后汉书》研究述略第一章 东汉社会风貌与范晔《后汉书》的创作 第一节 东汉社会风气概况 一 东汉的政治与官场风气 二 东汉的儒学及其谶纬之风 三 东汉的党锢之祸与清淡、隐逸诸风气 第二节 晋宋的史学风气与范晔《后汉书》 一 东汉史的编撰 二 范晔《后汉书》的创作动机第二章 “正一代得失”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正一代得失”的提出 第二节“正一代得失”的内涵 一 女主贪权 二 宦官的渐微之祸 三 外戚乱政 四 兴亡系乎谶纬 五 戎狄之患及征伐边远的得失第三章 《后汉书》的结构编撰 第一节 东汉国史四期编撰 一 班固与《世祖本纪》 二 刘珍和《东观汉记》 三伏无忌等续修《东观汉记》及蔡邕的十意 第二节 《后汉东》的总体框架 一 《后汉书》的结构、体例与东汉国史四期编撰之关系 二 《后汉书》总体框架的缺憾与东汉国史编撰之关系 第三节 《后汉书》的结构编次 一 对《后汉书》结构编次的评价 二 结构编次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四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结构 一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征 二 附传法第四章 《后汉书》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后汉书》的叙事手法 一 文眼法 二 伏应法 三 旁衬法 四 虚实法 五 缓急法 ……第五章 《后汉书》语言的美学风格余论 《后汉书》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后记
章节摘录
东汉的许多士族大姓,不但他们的荫勋世代相袭,就连朝廷钦命的官职,也多在他们的家族内部相袭。如杨震家族,西汉时已是封侯拜相,到了东汉,从杨震到杨彪,四世太尉;又如袁氏家族,西汉为经学世家,东汉从袁安到袁隗,四世五公。袁术僭号称帝,、临终前竟然还说是要把帝号归让给袁绍,就是这种内部相袭的意识体现。有些世家,如耿氏家族(耿弁等),它的显赫伴随着东汉的始终,从中兴之初直到建安末年,拜将封侯者数十百人。还有些显赫的世家,累代久居一个官职,久袭一种职业。桓氏为经学世家,桓荣、桓郁、桓焉一家三代,先后做过五位帝王的老师。其他如崔氏(崔驷等)为文学世家,班氏(班彪等)为史学世家,郭氏(郭躬等)、陈氏(陈宠等)为法律世家。这样庞大的士族大姓,涵盖了东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寒士,士族大姓之间互相交结,通婚往来,关系盘根错节,形成一股合力,不但能够左右社会风气,而且影响朝廷政局。到东汉中后期,他们这股力量愈发强大。有时,连皇帝也无可奈何。汉桓帝喜欢民女毫氏,想立她为皇后,以李云、杜众为首的百官却纷纷上书,表示强烈反对。桓帝盛怒之下,处死李云、杜众,将参与反对的三公杨秉、陈蕃也罢免归田,其余官员都遭到降职的处分,但册封皇后的事,只得不了了之(《李云传》)。后来,桓帝又想立宠幸的田贵人为皇后,陈蕃又极力反对,说田氏卑微,不如立大姓窦氏为后。这场争论非常激烈,桓帝没有办法,只得册立窦氏做了皇后。这个窦氏,就是后来和陈蕃一起谋诛宦官的窦武之女(《陈蕃传》)。桓帝两次立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厌弃朝臣,佞幸宦官,也就不完全是他和宦官的过错了。光武帝起兵之初,还只是不重用那些单个的士人,到了中后期,情形却已是相当严重。当时,虽然所谓的士族和庶族之间的严格划分还没有形成,但是士族大姓对出身卑微的寒族的歧视,却已经存在。像身居贵人的毫氏、田氏,因为出身卑微,即使有皇帝的宠幸,也免不了受到歧视。
后记
最早接触范哗《后汉书》,可能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吧。那时的教材里选了篇《乐羊子妻》,后来才知道它是出自《后汉书·列女传》的。那位聪慧的妻子,她巧妙地劝诫丈夫专心完成学业的故事,便在少小的心里留下了很深印象。再后来读书稍多了些,了解到范晔的生平事迹,知道他因谋反被杀了头,于是不少人诋毁他,也因此看不起他的《后汉书》。在中国文化里,“文如其人”的观念影响还比较大。所以,一上来即先替范晔谋反鸣冤,似乎成了许多《后汉书》研究者的第一要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后汉书》研究,也多在此问题上徘徊不前。范晔的谋反,实在是一笔糊涂账,婆理公理,各执一词。因而拙稿无意置喙“其人”,仅论“其书”之文学性。说来颇为惭愧,我对于《后汉书》的全面研读,不过数载光阴。读史之难,如清人潘永圜之言:“读史有三难。古史浩繁,寓目其间,若涉大海,渺无津涯,而欲得其要会则难;前后纷掣,杂然并陈,而欲得其统绪则难;代远事迹,而欲得其废兴成败之故,了然指掌则难。苟不得其要会统绪与废兴成败之所以然,虽终日读史,如涉大海,渺如津涯而已。”(《读史津逮·序》)《后汉书》皇皇巨册,有些文字,三五次地读来,却仍不得其要领,只好暂且作罢,留待慢慢品悟。
编辑推荐
《后汉书·文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