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浩斌 页数:272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顾名思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实质上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中国模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原则及方法的总称。为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中国模式,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路径以及未来走势,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思路等进行简要的探讨,无疑是极为必要的。本书的出版目的即在于此。
作者简介
王浩斌,法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在《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社会科学》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全文转载,著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书籍目录
引言绪论一 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理论倚重点(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具体研究对象(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二 研究现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被遮蔽的原因(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现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困境及其出路三 基本问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展开逻辑(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及其价值张力四 研究思路(一)着重于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展开研究(二)着重于以模式分析的特点展开研究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最初尝试一 1848年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一)1848年革命的历史背景(二)1848年革命的经过及其失败(三)1848年革命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二 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一)巴黎公社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巴黎公社在何种意义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三)巴黎公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及教训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模式一 俄国模式的形成与列宁主义(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历史条件(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基本内容(三)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模式二 俄国模式的发展与斯大林思想(一)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学风问题(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主要贡献(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的历史失误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经验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是非评价(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教训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历史生成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原初条件(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系统介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基本前提(二)西学东渐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营造的文化氛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根本条件(三)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以及中国革命形势的空前高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重要契机(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视域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实现途径(五)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集体领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形成的中流砥柱二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实践诠释(一)土地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生成开辟了道路(二)土地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酝酿争得了时间(三)“山里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摸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实践形态向理论形态转换的尝试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模式及其基本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模式之历史影响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拟苏联模式的历史合理性及弊端(一)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二)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确立及历史合理性(三)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四)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主要弊端及其教训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整体转型一 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历史条件(一)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范式的全面崩溃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现实契机(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时代条件(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理论条件(四)西方经历及非凡的个人素质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主观条件二 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基本内容(一)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基本前提(二)实践上的阶段定位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逻辑起点(三)改革开放的实施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动力机制(四)“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判定标准(五)突出解放思想在思想路线中的优先地位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方法论途径(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基本标志三 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整体转型的精神实质(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领域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深化拓展一 江泽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形成条件(一)毛泽东、邓小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经验及教训(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潮流(三)改革攻坚和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二 江泽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模式(一)“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跨世纪发展时期的实践主题(二)“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跨世纪发展时期的党建模式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哲学审视(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逻辑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的整合创新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文化政治(一)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诠释(二)民生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分野(三)政治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二 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合发展模式(一)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中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问题三 社会和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社会模式(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念(二)系统整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