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潘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潘正文 页数:330
前言
地域文学研究,作为侧重从地域文化视野中透视特定地域文学的独特质地、品格和独创性成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诚如严家炎先生所言:“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就构成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途径,它将使人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反过来,也将加深人们对不同区域文化特质的理解。”①在地域文学视阈内,由两浙文化传统孕育的“两浙文学”,应是中国各地域文学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之一。它地域形态完备,历史积淀深厚,尤其在近现代获得快速发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由是,探讨两浙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此总结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审视“两浙”和“两浙文学”的概念形成,从地理学、行政区划、区域社会学等诸多层面考量,它经由历史的沿革而生成,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所谓“两浙”,通常是指以钱塘江为界,把浙江分隔成两块:江之东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
内容概要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浙江作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20世纪前半叶,向来有浙江作家占据中国现代文学“半壁江山”之说,形成了壮观的“浙江潮”现象。为什么在20世纪中国文学星空中,浙江作家群的光辉格外璀璨?经过大量的资料考索和深入的思考,可以发现,这不仅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开放语境等“外源性”因素所赋予的独特历史机遇有关,更与为研究界所长期忽略的“内源性”文化传统有关即两浙人文传统紧密相联。两浙人文传统所形成的“内源性”力量,不仅成就了独特的“浙江潮”文学现象,同时它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就此而言,本论著并不想只止步于浙江这一区域的文学现象的总结,同时,还更想为只专注于外来文化影响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某种启示。
作者简介
潘正文,男,1970年12月生,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200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社团、流派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
书籍目录
总序两浙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绪论第一章 两浙人文传统与中国新文学的奠基第一节 两浙人文传统与王国维的新文学奠基工作一 两浙人文传统中的“科学”精神与王国维“纯文学”观的提出二 两浙人文传统中的人学、启蒙思想与王国维的现代文学批评的确立三 浙西文化的“博雅”之风与王国维的“世界文学”观的开创第二节 浙东文化传统与周氏兄弟“为人生”文学的奠基一 浙东文化中的“人学”思想与周氏兄弟“为人生”文学的译介二 浙东文化中独特的“反抗”思潮与周氏兄弟偏师于“被压迫民族”文学三 浙东学术内涵深刻的“实事求是”之风与周氏兄弟的翻译文体选择第二章 两浙人文传统与五四新文学的开创第一节 两浙启蒙文化传统与浙江文人群体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的重大贡献一 两浙文化传统中“笃实”的民主、革新之风与以北大为中心的《新青年》白话新文学同盟军的形成二 两浙文化的启蒙传统与五四新文学的思想建构三 “江浙人文薮”与浙派文人在五四白话文学创作中的奠基第二节 开放、务实、创新之风与两浙文人在新文学社团、流派中的领军作用一 开放、务实、创新:两浙文化发展的动力模式二 开放、务实、创新之风与浙派文人在现代文学社团中的主导地位三 浙东、浙西:两浙作家所引领文学流派的不同风格第三节 勇于开拓的性格与浙江文人对现代文学的文体贡献一 浙江作家对于现代小说文体的创建二 浙江作家在现代诗坛上作出巨大贡献的诗体创建三 浙江作家在散文文体创建中的巨大贡献四 浙江作家对于现代戏剧文体的贡献第三章 两浙文化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展示第一节 经世、启蒙之风与浙东乡土小说的“土性”展示一 浙东“土性”文化:浙东乡土小说作家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二 浙东“土性”文化展示之一:“刚性”艺术气质三 浙东“土性”文化展示之二:务实的批判启蒙之风四 浙东“土性”文化展示之三:对刚健、洁净之土的眷恋和乡愁五 浙东“土性”文化展示之四:内陆文明与面海文明的交杂与冲突第二节 两浙文化与“左翼”小说一 越文化的“刚性”与革命的耦合:浙江“左翼”小说群体的形成二 浙东“左翼”小说风尚:革命视野中的乡土情怀三 茅盾小说对于“左翼文学”品位的提升第三节 两浙文化与“战时东南文艺”中的小说“浙军一 战时浙江作家群的本土回归与“东南文艺战线”的形成二 “血与火”的时代洗礼:战时东南文艺中的“小说浙军三 浙东“土性”与战火中的“新启蒙”:战时乡土小说的浙派风格第四章 两浙文化与中国现代诗歌第一节 西湖山水的人文积淀与“湖畔”情诗一 湖畔情诗对于中国新诗体建设的意义二 西湖的多情山水、人文积淀与湖畔情诗的精神关联第二节 浙西文化与徐志摩诗歌创作一 浙西“水性”文化在徐志摩诗歌中的呈现二 浙西文化的“柔性”特质与徐志摩诗的婉约风格三 浙西文化的“醇雅”之风与徐志摩诗的清新格调第三节 浙西文化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一 浙西文化的“重情”传统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二 浙西文化的开放之风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融合性三 浙西文化的超逸之风与戴望舒诗歌的自由向往第四节 浙东文化与艾青的诗歌创作一 浙东文化中的“事功”传统与艾青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二 浙东人文传统中的平民主义精神与艾青的人道主义情怀三 浙东文化的“重节概”传统与艾青诗歌中浓厚的民族反抗意识第五章 两浙文化与中国现代散文第一节 浙东文化与鲁迅的杂文、散文创作一 浙东文化在鲁迅身上的传承二 “浙东性”与鲁迅杂文、散文的启蒙主义三 浙东文化的“硬性”气质与鲁迅杂文的激越之风第二节 两浙文化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一 两浙文化对周作人的显在和潜在影响二 浙东性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三 周作人散文中的浙西文化风味第三节 浙西文化与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一 浙西文化的“性灵”化追求与丰子恺散文的“率真”风格二 浙西文化的“博雅”之风与丰子恺散文的“博纳”品格三 浙西文化的飘逸之风与丰子恺散文的冲淡品格第六章 两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第一节 两浙文化的开拓精神与浙江作家在现代戏剧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一 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进行现代戏剧探索的浙江作家的人文传承二 李叔同(春柳社)、王钟声(春阳社)与中国现代戏剧探索的前奏三 五四时期浙江作家在现代戏剧领域的开拓性贡献第二节 两浙文化的开放精神与浙江作家在现代戏剧文学领域的多元探索第七章 两浙文化传统的削弱、断裂、恢复与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两浙人文传承的削弱与浙江文学的隐忧第二节 两浙人文传统的断裂与浙江文学的式微第三节 两浙文化传统的复归与浙江文学重上征途第四节 重振“文学浙军”的呼声与展望后记
章节摘录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王国维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纯文学”主张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中,“文学”其实一直都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它既和史学、经学纠缠不清,而且几乎涵盖了一切应用性的文字,如,疏、奏、墓志、碑传,等等,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都被列入了“文学”的行列。即使是到了清代非常鼎盛的桐城派,“文学”仍然和义理、考据、词章混杂一处。至章太炎,仍然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①在“杂文学”观的中国传统中,文学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沦落为“经学”的附庸,成为载先儒孔孟之道的“教化”之文,变成了一种致用的“工具”,文学自身的本体地位无法彰显;另一方面,小说、戏剧又一直被正统文人视为“异端”,成为一种茶余饭后的游戏工具,很难被正式列入文学的门墙。梁启超虽然将在中国传统中相当边缘化的文体“小说”标举为文学之首,使其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文学”的范畴,但他也仍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杂文学”观的局限,而且更进一步地将本来还相对注重“文学性”的小说、戏剧等边缘文体,往“载道”、“教化”的实用功能上扭转。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独立、自觉的现代“纯文学”观的确立,是从王国维开始的。王国维认为,自从近代中国开放文学的国门引入西方文学以来,文学界并没有走上一条使中国文学走向“文学的自觉”的道路,而是使文学进一步远离了“文学”的本体,更加“工具”化了。
后记
本课题《两浙人文传统与百年浙江文学》,是浙江省重点研究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基地的重点课题,同时也隶属于浙江省重点研究机构——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它是王嘉良教授主持的浙江省重大课题——《两浙人文传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的子课题,课题的责任人是我。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署我的名字,只是因为我是直接责任人和主撰者。本课题的主要基础,是王嘉良教授主持的浙江省重点课题、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重点课题《浙江20世纪文学史》(及其修订本)、《浙江文学史》,王嘉良、洪治纲、叶志良、王侃、景秀明、汪亚明、郑欢欢、陈玉兰、葛永海、龚剑锋、林怡、潘正文都是这两个课题的组员和主要撰写者;本书中不少历史资料和论述片断,都与王嘉良先生主持的这两大项目有承接关系,考虑到它们出自同一血统,因此行文中有雷同之处就不再逐一注明。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工作和总体设计,都是王嘉良先生做的,因为他要主持《两浙人文传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这一重大课题,又主持着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几个省部级课题,分身乏术,于是,我作为弟子,又参与过一些前期的工作,就接过了本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工作。
编辑推荐
《两浙人文传统与百年浙江文学》:“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书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