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盾  页数:426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书汇集了我近年来研读马克思哲学之所得。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想法是:从头做起,仔细阅读马克思的原著,清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那些问题,理解这些问题的原初意义,而避免对马克思的“过度诠释”,即在脱离马克思原著和原问题的情况下,自行构造新问题和新领域。当代学术风尚似乎越来越偏重思想史,研究马克思哲学本质上也是一项思想史的工作,它必然要求回归马克思的经典和原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包含了对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的沉思。这六个问题偏重于哲学,它们远不是马克思问题的全部,但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其中,第一个问题讨论马克思学说的思想史渊源。德国先验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无疑是决定性的,但关于马克思思想究竟源自康德还是源自黑格尔,是一个争论已久、至今仍吸引众多学者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探究马克思最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本意。之所以提出探究“本意”的问题,是因为围绕历史唯物主义,曾引发当代一系列最前卫、最受关注的争论,它们深入到了马克思与主流现代性意识形态之间,以及与西方基督教思想传统之间关系的最微妙处。第三、四、五个问题分别涉及马克思对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这三个当代最重要学术场域的重大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足以证明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性”,同时也印证了回归马克思经典学说的必要性。第六个问题讨论马克思的哲学观,意在说明,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构成了一种独立完整的哲学,不存在这个学说的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哲学这种问题。

内容概要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包含了对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的沉思。这六个问题偏重于哲学,它们远不是马克思问题的全部,但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其中,第一个问题讨论马克思学说的思想史渊源。德国先验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无疑是决定性的,但关于马克思思想究竟源自康德还是源自黑格尔,是一个争论已久、至今仍吸引众多学者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探究马克思最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本意。之所以提出探究“本意”的问题,是因为围绕历史唯物主义,曾引发当代一系列最前卫、最受关注的争论,它们深入到了马克思与主流现代性意识形态之间,以及与西方基督教思想传统之间关系的最微妙处。第三、四、五个问题分别涉及马克思对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这三个当代最重要学术场域的重大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足以证明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性”,同时也印证了回归马克思经典学说的必要性。第六个问题讨论马克思的哲学观,意在说明,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构成了一种独立完整的哲学,不存在这个学说的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哲学这种问题。

作者简介

张盾,男,1956年7月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著作有《分析的限度:分析哲学的批判》(1999)、《道法自然——存在论的构成原理》(2001)。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问题一作为马克思思想渊源的康德与黑格尔关系问题第一章从马克思视角看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超越一现代性自我确证之两种路径二黑格尔对康德的“颠倒”三黑格尔的目标:让理性与现实和解四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第二章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一重温“卢卡奇一科耶夫解读”二“从主体性哲学内部击破主体性哲学”三作为存在论的黑格尔辩证法四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焦点所在第三章黑格尔的历史感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一黑格尔历史原理的“隐微教诲”二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三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案例研究问题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意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生产”概念一后现代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二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断裂三重释马克思“生产”概念四两种不同宗旨的理论生产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与“使用价值”和“需要”概念一后现代对“使用价值”和“需要”概念的批判二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三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四结语第六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历史科学”与目的论一历史与历史的终结二黑格尔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三“历史的终结”:一个纯粹哲学问题四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双重特质问题三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第七章从西美尔货币哲学看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一西美尔与马克思之学术传承二西美尔的历史感三西美尔的批判立场四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一项未完成的规划”五“货币作为货币”与“货币作为资本”第八章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韦伯一品味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二韦伯与马克思的深层契合三韦伯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扩展四从马克思立场看韦伯理论的缺陷第九章从马克思到舍勒:社会理论的转型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立场二怨恨与资本主义之起源三马克思与舍勒的简单对比问题四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关键词第十章重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一阶级政治在当代遇到的挑战二经济的政治性三“无产阶级”:一个建构性的中介范畴四简短的结论第十一章马克思的民主概念一民主的历史命运二对民主的两种新理解三“激进民主”与马克思的民主问题第十二章马克思视野中的“承认”问题一黑格尔的承认论题二重释黑格尔“主人/奴隶辩证法”三马克思论承认的异化与回归四“承认的政治”:20世纪晚期以来的承认问题问题五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伦理学问题第十三章西方伦理学的“形式化”困境一康德的先验构造二对康德先验伦理学的反叛三伦理学的出路:回归马克思第十四章马克思的伦理学问题一从“形式伦理学”到“实质伦理学”二马克思的第一个伦理学问题:真正人的生存方式三马克思的第二个伦理学问题:新社会制度构想第十五章马克思的反现代性立场一马克思的反现代性立场二从反现代性角度重释马克思异化理论问题六马克思的新哲学观第十六章怎样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规划的总问题一马克思原典中的“哲学”二马克思原典中的“科学”第十七章阿尔都塞论马克思的哲学观一一个“近乎不可能的”哲学立场二马克思实践观点之本意三马克思创立的“新科学”四重估列宁的哲学贡献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第十八章现代性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问题背景一“马哲”研究的问题背景二“马哲”研究的问题意识

章节摘录

但是,要求科学的概念式理解向其重新返回的那个直接性,应当不同于科学在其最初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那种直接性,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直接性”,“实体的更高的形式”,在科学返回历史之后,精神的发展必须从这种新的直接性重新开始。②这种玄秘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已无须再探究下去,循环应该到此停止。重要的是,黑格尔以这种玄秘的循环肯定了历史原则:对于精神和绝对知识来说,直接东西并不比纯概念更低下,历史并不比科学更卑微,历史反而是科学的最后归宿。需要做的工作是回过头去追问:黑格尔那条“下降思路”的根据何在?为什么在科学中达到的概念必须向直接性返回,向历史返回?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有在精神(即存在)按其本质是时间的、即历史的情况下,概念式知识才有可能;换一下说法,精神只有作为一种时间中的历史性的存在,才能通过概念被揭示出来。这个答案从寻常看来是一个大胆的悖论,但它却是黑格尔一个伟大的思想。重要的是,当黑格尔试图通过历史来解释概念本质的时候,他把概念和时间等同起来,并且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这个观点。在第八章中他说:“时间是在那里定在着的概念自身。”③科耶夫认为,这句话在哲学史上标志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④因为在一般理论逻辑上,如果不能把概念和时间等同起来,就不可能理解历史,这个重大创见是黑格尔第一次作出的。令人深思,是他在《精神现象学》第七章的某个地方曾说,一切概念式理解等于“杀死”经验中的实在事物。因为任何实在事物都是在时间中的有限的自然存在,知性的奇迹就在于使本质与其自然存在分离,而使其被保存在概念中,从而否定那个有限性。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现,正因为实在事物是在时间中的和有限的,所以人们才能把本质与存在分离开来,使其进入抽象的概念中。

编辑推荐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