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8月第1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志耕,徐清 页数:6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欲望的进场(薄伽丘与《十日谈》)、取代上帝的巨人(拉伯雷与《巨人传》)、人类精神最后的旗帜(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理性悲剧的预言(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欲望的离场(古典主义悲剧和喜剧)、意志的出场(弥尔顿)等。
书籍目录
绪论 人的发现与迷失之路第一章 诞生的喜与忧(1世纪前欧洲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人的颂歌(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第三节 人的悖谬(希腊悲剧)第二章 共同本质的寻找与建立(1一13世纪欧洲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人的本质——上帝(《圣经》)第三节 人的本质——英雄(民族史诗)第四节 人的神圣之旅(《神曲》)第三章 成年的高傲与沉思(14-17世纪欧洲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欲望的进场(薄伽丘与《十日谈》)第三节 取代上帝的巨人(拉伯雷与《巨人传》)第四节 人类精神最后的旗帜(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第五节 理性悲剧的预言(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第六节 欲望的离场(古典主义悲剧和喜剧)第七节 意志的出场(弥尔顿)第四章 启蒙的喜剧与悲剧(18-19世纪初欧洲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自豪与自省(英国启蒙小说)第三节 讽喻与回归(法国哲理小说)第四节 上帝与魔鬼(歌德与《浮士德》)第五章 完整性的破裂与修复(19世纪法国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阶级的破裂(《红与黑》)第三节 人伦的破灭(《人间喜剧》)第四节 人格的破裂(《包法利夫人》)第五节 家庭的破裂(《卢贡-马卡尔家族》)第六节 单向度的巨人(《漂亮朋友》)第六章 自我的失落与追寻(19世纪英国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中的身份确认(女性写作)第三节 阶级对立中的“人性”守望(狄更斯)第四节 归宿在何方(哈代)第七章 上帝缺席后的皈依与救赎(19世纪俄国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人生的价值何在(普希金)第三节 生活在底层的意义(果戈理)第四节 生命中的神圣(屠格涅夫)第五节 走向人神或神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第六节 复活的归宿何在(托尔斯泰)第七节 现实人格的建构(契诃夫)¨第八章 新大陆的奋争与呼告(19世纪美国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荒原上的文化之根(早期小说)第三节 建构超验性人格(梭罗)第四节 竖起生命的旗帜(惠特曼)第五节 “哈德莱堡”中的人(马克.吐温)第九章 人能否诗意地栖居(19世纪欧洲诗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遁世的和谐(“湖畔派”诗人)第三节 燃烧的激情(浪漫主义激进诗人)第四节 冬天的童话(海涅)第五节 破碎的寓言(波德莱尔)第十章 人生舞台上的问题与意义(19-20世纪戏剧)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呼唤精神反叛的人(易卜生)第三节 直面生活的本质(斯特林堡)第四节 自由意志还是道德伦理(萧伯纳)第五节 抗逆还是沉沦(奥尼尔)第六节 虚无中的意义等待(荒诞派戏剧)第十一章 异化的世界与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走上朝圣之途(《荒原》)第三节 人还是虫(《变形记》)第四节 退人内心的意义(意识流小说)第五节 荒谬世界中人的选择(存在主义倾向文学)第六节 “魔鬼”降临的救赎(《大师和玛格丽特》)第七节 生存困境中的孤独硬汉(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第十二章 本质重建中的人与历史(20世纪的史诗)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艺术中的救赎(《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三节 最后的圣者(高尔基与《母亲》)第四节 性爱寻求的本真意义(劳伦斯与《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第五节 人与历史的悖谬(《静静的顿河》)第六节 以圣愚的名义(《日瓦戈医生》)第十三章 后现代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重构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解殖后的求索(拉美文学)第三节 边缘人的身份认同(美国黑人文学与犹太文学)第四节 重建两性和谐的“神话”(女性文学)第五节 历史事件与人的意义(米兰.昆德拉)第六节 陷落在迷宫中的人(卡尔维诺)第七节 帝国之眼(奈保尔)第八节 后殖民时代的身份重建(库切)后记
章节摘录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人类借助于语言来重构自我,因此,原初的语言其实就是诗。然而,也正是当语言之诗出现时,人类也便失去了原始的词与物混融一体的状态,人于是成为符号的动物。这时,人类只能通过有意识的诗的创造来追寻已经永远逝去的隐喻状态,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学活动。然而,文学相对于人的物质性异化力量而言,还是过于柔弱了,它一直扮演着抗拒者的角色,希望挽留住人类远离本质的渐行渐远的脚步。它始终保留着我们对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眷念,纪录着人类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当人类在奔波于物质创造与争夺而身心俱疲的时候,走近文学,便可以校正我们已经倾斜的路径,重归仍染着梦想色彩的家园,尽管我们已永远无法置身那个纯真的世界。 任何一部文学史都记载着它的创造者自我成长的过程,欧美文学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欧美的文学更鲜明地纪录着人是如何走出蛮荒,发现智性,发现精神,发现理性,理性膨胀,以致走向本质的失落这一完整而悲怆的历程。原因在于欧洲大陆这块土地上神奇地发生了“文艺复兴”这一现象,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顺其自然、缓慢前行的进程,它过度地把人的物质性维度加以提升,过早地把潜藏在人类血液中的丛林意识升华为社会形态,从而成功地依靠物竞天择的法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造就了长达数百年不断攀升的物质繁荣,使人在陶醉于这种创造性喜悦的同时,一步步走上异化的不归之路。文学,作为目睹这一过程的“旁观者”,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把人类已置身其中而乐不思蜀的悲剧性境遇,通过陌生化处理而再现出来,以自己沉潜的清醒标示出,在这精神渐趋荒芜的大地上,还生长着绿色的文学之树。在人类的拯救之途上,当科学与宗教都注定无计可施之时,文学或许就是我们最后的一根稻草。 因此,通过阅读这一部充满沉重感的文学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逐渐成为世界“中心”的欧美国家的人的生存状态,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或许我们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已具体而微地重蹈了欧洲近千年所走过的路。深刻地体悟这一点,才是我们拥抱文学的真正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