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余丹 页数:337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宋代特定思想文化背景的角度考察宋代文言小说整体风格面貌及其成因,发掘宋代文言小说中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宋代理学文化背景对文言小说创作动机、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整体美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史官文化精神和宋代浓厚史学氖围对文言小说创作观念、题材选择以及叙事手法的影响;宋代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市人阶层和通俗文艺兴起造成文言小说内容、体制以及审美情趣的通俗化倾向。总之,特定的时代思想文化氛围深刻影响了宋代文言小说的总体面貌,而宋代文人强烈的淑世情怀、理性精神、史官意识和世俗趣味在文言小说中也得到了反映。
作者简介
余丹,女,1977年生,安徽安庆人。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近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十余篇,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古人对此论题的认识 二 鲁迅对此论题的看法 三 当代学者对此论题的研究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一 本书的研究对象 二 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 本书的研究方法 二 本书的研究意义第二章 宋代文言小说与理学文化 第一节 理学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 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 (一)理学兴起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二)理学兴起的思想渊源 二 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三 理学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 (一)深刻冷静的理性精神 (二)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道德意识 (三)追求平淡的审美倾向 第二节道德劝惩的普遍性与自觉性 一 宋人对小说功能的认识 二 果报题材的泛滥 三“情欲伤身”的主题 第三节 理学精神的形象再现 一 娼妓形象的道德精神强调 二 小说中的“圣贤气象” (一)温润含蓄、端方仁厚 (二)重义轻利、涵养道德 三 忠君爱国的“节操”观 第四节 理学文化与宋代文言小说的美学风格 一 理学家对“文”“道”关系的阐释及其对宋代文坛的影响 二 宋代文言小说平实简淡的美学风格 (一)“朴雅”而“采艳殊乏”的叙事语言 (二)不多“幻设”的叙事观念 (三)冷静理性的叙事态度 第五节小结第三章 宋代文言小说与史官文化 第一节 古代小说与史传的血缘关系 一 古代小说的史传渊源 二 古小说对史传的依附与疏离 三 唐人小说中的史传因子 第二节 宋代史官文化精神 一 完备的修史机构和制度 二 量多质优的史学著作 (一)欧阳修《新五代史》、《新唐书》 (二)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四)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五)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六)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七)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八)郑樵《通志》 三 史学思想和史学自觉意识 (一)以史为鉴的鉴戒论 (二)维护纲常伦理 (三)重人事,轻天命 第三节 史官文化精神与宋人小说观念 一 补史意识和实录精神 二 鉴戒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 评价尺度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史官文化精神与宋代文言小说创作 一 题材取向 (一)历史题材 (二)轶事题材 二 叙事的“史笔” (一)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二)“篇末垂诫”的议论模式 (三)简约、客观的叙事风格 第五节 小结第四章 宋代文言小说的通俗化 第一节 宋代文言小说通俗化的成因 一 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公私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二)印刷刻书业的发展 二 “市人”阶层的兴起和白话小说的形成 三 文言小说创作和接受群体的扩大 第二节 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市井社会 一 商人和商业活动 二 开放的婚恋形态 三 市井化的文人形象 第三节 宋代文言小说体制的新变 一 语言的通俗化 二 标题的格式化 三 叙事方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宋代文言小说反映的市人心态 一 对金钱的热切渴求 二 对艳情的浓厚兴趣 三 猎奇的审美心理第五节小结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