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金萍 页数:221
前言
“主体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代表着哲学界一种“启蒙”的声音,它要求变革和超越长期以来以“客观性”为中心的哲学话语,破除外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权威对人的支配,为“人”的主体性地位提供辩护。不可否认,它标志着哲学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必将留下重要的一笔。更重要的是,如果把哲学的这种观念变革与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转型的社会进程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主体性”的呼唤是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的独立性内在联系在一起,是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迫切要求紧密相关的,它有着深层的现实关怀,就此而言,“主体性”观念的弘扬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但是,“主体性”观念作为现代性的规范性基础,又是一个需要反省的哲学观念。从多个视角出发,对“主体性”观念进行多方面的批判性反省,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主题。在这种批判性反思中,以“主体形而上学”作为支撑的“主体性”观念的抽象性与独断性不断得以呈现出来,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主体性”观念。它逼迫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主体性”观念?今天我们需要何种“主体性”观念?马克思的“主体性”观念与主体形而上学视野中的“主体性”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的内在理窟与思想脉络,结合现当代哲学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成果,阐明马克思哲学在“主体性”问题上的独特立场和基本观点,表明马克思哲学超越了包括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在内的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确立了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唯物的、复调的、鲜活的真实主体性,而非抽象的、静止的、思辨的、单调的、凝固的伪主体性;马克思哲学据此在对传统主体形而上学的解构过程中重构了主体性,完成了对传统主体概念的批判和扬弃。
作者简介
刘金萍,女,1979年生,山东文登人。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形而上学 1.何为主体性 2.主体形而上学的内涵 第二节 主体形而上学与“主体性”的困境 1.单向化的主体性 2.实体化的主体性 3.非历史化的主体性 第三节 当代哲学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 1.主体性的黄昏——一种消解主体性的态度 2.主体性的黎明——一种重建主体性的态度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立场:具体主体性的建构 第二章 “实践活动”中的人及其对“单向化主体性”的超越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里的“单向化主体性” 1.单向化主体性及其“单极化”原则 2.“单极化”原则及其“知性化”思维方式 第二节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1.从“感性存在”的人到“感性活动”的人 2.作为否定性统一体的“现实的人” 第三节 实践观点对“知性化”原则的超越 1.实践:一种功能统一性活动 2.实践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形成 第三章 “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对“实体化主体性”的超越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实体化主体性” 1.实体化主体性及其“对象性”逻辑 2.“对象性”逻辑及其“意识内在性”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人 1.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3.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三节 “社会关系”中的人对“对象性”原则的超越 1.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人的统一 3.社会统一性的重建第四章 “历史生成”中的人及其对“非历史主体性”的超越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非历史主体性” 1.非历史主体性及其人的“超历史性” 2.人的超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原则 第二节 人的生成本性与人的历史性 1.人的历史生成性 2.人全面发展的历史性 第三节 历史性的人对“非历史性”原则的超越 1.以历史为载体的主体 2.人的主体性与历史的互动 第五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第一节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意识哲学”到“实践哲学” 第二节 主体性的重构:从“抽象主体性”到“具体主体性” 第三节 人的重新理解:从“现成的人”到“生成的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整个西方近代的哲学史就是主体性不断建构的过程。在近代哲学中,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的主体性得到了从未企及的张扬。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高扬了人的价值、尊严,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人的个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伟大的进步。但是,近代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进步的意义,它同样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就在西方哲学家们把人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时,其所带来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主体性哲学的困境正是现当代哲学的重要生长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当代哲学就是在批判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中发展起来的。在现当代哲学家们看来,主体性是时代的象征,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遗迹。站在现当代哲学所达到的认识来反思“主体性”概念与“主体性哲学”,我们就会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抽象性、独断性与虚幻性,使得它们在当代哲学中遭受着多方面的质疑并面临着重重危机和困境。在一定意义上,从不同视角对“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进行反思、批判和消解,宣告“主体形而上学”的终结,随即构成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整理而成。完成这篇论文的个中甘苦着实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幸有师长亲友的关爱和支持,我才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前行。感谢我的导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教授,导师的渊博学识、严谨学风,给了我无比深刻的影响。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为人为学,于德于业,都得益于他的教诲和严格要求。本论文从选题、开题到起草、定稿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他的认真指导。尤其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导师更是不厌其烦与我多次通过E-MAIL、电话、面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探讨指导。师恩浩荡,当永志不忘!在此,还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艾福成教授。在硕士阶段,艾老师为我启学术之蒙,攻读博士后,他又甘做扶人之梯,时时不忘关心我的学业和生活。感谢孙正聿教授、孙利天教授、刘福森教授、邴正教授、杨魁森教授、王振林教授、王天成教授、姚大志教授。他们对哲学文本的精彩解读给予我极大的启示,对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论文的思路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帮助。感谢在我十年的求学期间,所有给予我多方面教诲与帮助的老师们。感谢我的师兄白刚博士、卞绍斌博士,他们不仅为我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更重要的是在我怠惰的时候,屡屡鞭策我激励我,令我警醒,使我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疑惑,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我热忱的帮助。
编辑推荐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