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禅学与诗学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海沙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前言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初在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其诞生是出于华侨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国古代不乏在文化和经贸上的对外交流,汉、唐、宋三朝尤甚。相比之下,明代虽有郑和下西洋,清康熙帝也对外来文化怀有很大的兴趣,但总的来说,这两朝多处于海禁时期。直到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大清朝封闭的国门,自此,海禁大开。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开拓,我国东南沿海的穷苦人民也因迫于生计而出国谋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不少政治流亡者流落到了东南亚,使得南洋群岛的华人大增。在世界风潮和国内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海外侨胞的近代教育也为之兴起。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改变了过去私塾义学的办学模式,相继办起了一批新式学堂。但由于地处南洋的此类学堂多缺乏师资和教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华侨中普遍出现了回国升学的愿望。  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派员前往爪哇和新加坡等地视察华侨教育,1906年,清政府学部再度派人到南洋调查学务,年底,电咨两江总督端方关于在南京办理爪哇侨生归国读书事,得到了端方的肯定。端方向朝廷上奏折,提出了南洋各岛和檀香山、旧金山等地侨民如有愿送子弟来宁就学,“并当一律收取,以宏教泽而系侨情”。清政府批准了这一奏折,招收侨生的暨南学堂遂于南京开始筹办。1907年3月,国内第一所华侨学校在南京鼓楼薛家巷诞生,因学生多来自南洋,故取《尚书·禹贡》中语:“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名之为“暨南学堂”。

内容概要

禅门两位领袖人物菩提达摩与慧能都与岭南关系密切,本书对二者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诞生于岭南的禅宗六祖慧能,笔者力图找到岭南的精神与慧能宗教革命精神的内在关系。南宗禅思想的形成受到几部重要的佛教经典的影响,根据《坛经》的记载,主要有《金刚经》、《维摩诘经》及《法华经》等,本书着重讨论了上述三部佛教经典的传播及对南宗禅的影响。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成而被称为经典的《坛经》,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仅对宗教界也对诗学和诗歌创作、对文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用两章的篇幅对此进行讨论。以岭南及岭南的禅学影响为背景,编者对岭南的贬谪诗人及生长于岭南的唐代名臣张九龄的诗歌特征及诗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在试图揭示南宗禅的几个主要派别的思维特征及其诗学影响之后,是对宋代极具影响力的而且是以禅喻诗的代表性诗话著作《沧浪诗话》的讨论。

作者简介

张海沙,女,湖南益阳人。1977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岳麓山下,寒窗四年。1986年考入湘潭大学,师从羊春秋教授,获得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文研所,师从霍松林教授攻读唐宋文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佛教禅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并出版过《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创作》及《宋代文人心态史》等专著。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岭南地理沿革及禅文化历史渊源  第一节  岭南地理沿革及南越族特征  第二节  海上通商及海路佛教东传第二章  达摩西来的禅文化意义  第一节  对达摩西来意旨追问的禅文化意义  第二节  达摩西来之意问答之间表现的禅风特色及诗意表达第三章  禅的传播及慧能作为禅宗六祖地位的树立  第一节  禅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慧能作为禅宗六祖地位的树立  第三节  慧能以后南宗禅的传播第四章  影响南宗禅思想的佛教经典  第一节  《坛经》中的《金刚经》与《维摩诘经》  第二节  《金刚经》在唐宋时期的传播及被接受  第三节  唐宋文人的“维摩情结”  第四节  《妙法莲华经》与南宗禅“转法华”的方法第五章  宗教革命与诗学观念的革新——《坛经》的诗美学意义  第一节  标举自性、推崇顿悟与重心性、重独创的诗美学倾向  第二节  直指人心、废除文字与诗学中“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第三节  不拘坐禅形式、随顺通流,与诗学中自然任诞的追求第六章  岭南贬谪诗人对禅学的接受及诗歌表现  第一节  宋之问对禅学思想的接受及其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张说的禅学思想及其诗歌  第三节  苏轼在岭南及与南宗禅的关系第七章  唐宋文人对慧能和《坛经》的接受  第一节  唐代文人对慧能和《坛经》的接受  第二节  宋代文人对慧能和《坛经》的接受第八章  岭南名相张九龄的岭南精神与佛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岭南名相张九龄的岭南精神  第二节  张九龄的佛学思想  第三节  张九龄的诗歌创作第九章  南宗禅主要宗派禅法思想及诗学影响  第一节  临济宗创造性思维特征  第二节  云门宗宗风与晚唐五代诗论及诗风第十章  南宗禅对宋诗话著作《沧浪诗话》的影响  第一节  “妙悟”——艺术主体掌握的独特认识方式  第二节  不落言筌——创作主体的表达方式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岭南地理沿革及禅文化历史渊源  第一节 岭南地理沿革及南越族特征  岭南,亦称岭表、岭外,指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全国设十道、开元年间设十五道,其中就有岭南道。岭南道治所在广州。岭南的范围大约包括现在的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唐以前,岭南属扬州管辖。当然,亦有观点认为应属荆州管辖。  清代徐文靖所撰《禹贡会笺》卷五云:“杜佑日,自晋以下历代皆云:五岭之南至于海,并禹贡扬州之地。按: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阳若五岭之南在九州封域,则以邻接壤宜属荆州,岂有舍荆而属扬?又熊氏曰:禹尝至会稽,并越地属扬州,亦甚矣。若会稽东南郡县及粤东八闽,唐虞时声教未通,贡赋不及此,皆秦汉后开辟,皆在海中。桂林八树在番禺东,则南粤交广,禹时已通声教者可知。《国策》吴起为楚悼南攻扬,《史记·南越尉佗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张晏日:扬越,扬州之南越也。”  “南越”一词,始见于秦汉史籍。《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粤通。《史记·秦始皇本纪》还称过“扬越”,谓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说明秦时把南越包括在“扬越”之内。  ……

编辑推荐

  暨南国学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曹溪禅学与诗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