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郑晓云 页数:265
前言
许多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不感到它们的存在;而当失去它们后,才感到它们是多么重要,比如健康,比如幸福,比如安宁。 郑晓云这本书让我再次深切体悟了这个道理。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宁静和谐广为人知,令人向往。而今,这却成了回忆。无规制的市场化如野马践踏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污染着这里纯净的天空。今昔的反差,使你深切怀念失去的温馨安宁,并且不由得要追问:这是怎么了?郑晓云的这本书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 困扰作者多年的问题 少数民族社会近年来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产生的种种负面现象,使每一个深切关怀他们的人内心难以平静。他们都在思考: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办法应对这一变化?我知道,这些问题同样萦绕在作者脑海里,前后有十多年了。它们构成了作者探索的动力,最后促成这本书的诞生:他太爱这片土地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痛惜,促使他用探询的目光观察这一现象,寻求对它的解释,努力猜测其隐含的“密码”,于是有了这本书。
内容概要
《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是一部应用社会资本理论探讨当代农村发展问题学术著作。《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以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探讨了农村既有的传统社会资本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当代发展中的现实等问题,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当代农村发展中产生利益的内在规律与不可缺失性,分析了在当代农村发展中结合传统进行社会资本重构的途径。《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视角新颖,具有理论前沿性,是国内目前应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农村发展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第一部研究专著。
作者简介
郑晓云,现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处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人类学与民族问题研究,在发展问题、文化认同、生态文化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数十次前往日本、泰国、越南、法国、挪威、奥地利等近二十个国家进行学术活动,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著有《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最后的长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及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等书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序 自序 第一章 引论: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 第一节 理论背景简释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少数民族的发展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资本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资本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构成 第三章 传统社会资本对各民族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少数民族社会的运行 第二节 传统社会资本的作用 第四章 传统社会资本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现实 第一节 传统社会资本在不同民族中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传统社会资本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与传统社会资本的变化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传统社会资本存在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当代社会资本的重构 第六章 个案研究 个案之一 西双版纳曼飞龙傣族村的社会资本研究 个案之二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森林保护 后记
章节摘录
一民族文化 在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而构成这些少数民族的支系数以百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中,不同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宗教、节日、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化艺术等,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较显著的多样性。民族文化与社会资本有直接的关系,民族文化中的大量因子本身也就是社会资本的构成内容,如不同民族的伦理道德规范、组织制度、经济制度、行为规范、宗教等,都是各民族社会资本构成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资本①。 由于不同民族拥有自己的社会资本,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例如,在滇西北的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白族等民族中,在历史上私有经济已经较为发达,小家庭在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独立性都较强,商品经济在这些民族中显得比较活跃,在宗教方面受到藏传佛教以及汉地佛教的影响,因此这些民族中社会网络关系、人的伦理道德、经济关系、家庭制度等,都与这些社会特征有直接的关系;而在滇南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在20世纪50年代村社制度仍然是这些民族重要的基础制度。 ……
编辑推荐
当前,我国社会、文化正处于变迁中。对于文化的形式、凝合的特点、文化的变迁及对文化走向的把握作出科学的解释,是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要。《蜻蜒丛书》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出版的。该丛书借助蜻蜒的复眼,以其360°的广阔视野,对正在变化着的社会文化现蒙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和思考,力图从中探讨其规律性,以便给人以启示和帮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