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黄莉 页数:299
前言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知识。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两大类。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的这两大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发展生产力和经济,主要靠自然科学;管理国家和社会更多地是靠哲学社会科学。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有有作为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无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并将它作为立国治国之道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儒家学说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的,主要思想家是孔(子)、孟(子)、荀(子),后来汉代大儒董仲舒、宋代大儒朱熹又将其发展和完善。北宋大臣赵普曾说:我生平所托都在《论语》书中,过去以半部《论语》定天下,今后以另半部治天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都是以《论语》和儒家学说治天下的。再如,17、18世纪,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出现的一批启蒙学者,他们著书立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为尚未诞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大喊大叫做理论论证,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治国经典。再如,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东方的兴起,也是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它作为治党治国的根本,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
内容概要
本书对当代世界经济思潮进行了探索性的梳理,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经济思想发展进程中呈现的色彩缤纷的思想流派进行了评价。本书在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西方经济思潮进行分析,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应当指出的是,这些所谓新意之处,实际上都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很稚嫩、很不成熟的。作者所做的这些探索,目的在于通过对当代西方经济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和思潮进行分析、比较和评析,试图找到东西方经济学的结合点,从而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经济思潮和西方经济思潮的交会点,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从体系上看,全书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性的视野,这一部分既从纵向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沿革及主题,又从横向关注同一时代不同空间也就是不同地区和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研究和发展的不同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主要经济流派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经济理论的发展,通常以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为界线,划分为古典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两大阶段。从总体来说,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主要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思潮的交替。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思潮和经济政策出现了标榜新思维的“第三条道路”。西方学者对不同流派的经济思想的批判视角众多,词锋犀利,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本书在该部分对政府干预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进行比较分析,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评析,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重视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弄清其来龙去脉,阐明其思想影响,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货币分析、制度分析、信息经济理论等在世界和我国的影响日益显著。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别研究这些流派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
作者简介
黄莉,1968年出生于西安市。现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社科联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库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6项。获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当代世界经济思潮 二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的演进与发展 三 研究思路和体系结构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题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当代经济学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的总体方法论及其价值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经济学价值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当代政策价值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政策价值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政策价值 (三)资源配置理论的政策价值 (四)生产者理论的政策价值 四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伟大实践 (一)历史的经验教训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历史逻辑 (三)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四)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经济思潮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潮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追寻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诠释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思潮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路 (一)对马克思主义有效性的质疑 (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三)帝国主义论的新发展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特点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探索 (一)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主义 四 20世纪末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战 (一)对资本主义未来的新看法 (二)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讨论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评价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异化 (三)西方革命的民主性追求批判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扬弃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之中国反思第三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潮 一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凯恩斯革命 (一)凯恩斯革命产生的背景 (二)凯恩斯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二 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分歧——两个剑桥之争 (一)“两个剑桥之争”产生的根源 (二)两大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三)两个剑桥学派的主要分歧 (四)两个剑桥之争透视 三 宏观分析的微观化——新凯恩斯主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重新兴起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命题与政策主张 (三)新凯恩斯主义思想评议 四 凯恩斯主义兴衰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一)凯恩斯主义兴衰演变的独特格调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践记录 (三)凯恩斯主义复兴的展望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 一 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 (一)对新自由主义内涵的认识 (二)新自由主义的蓬勃兴起 (三)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四)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特色与本质特征 二 “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 (一)“华盛顿共识”的出笼 (二)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及其效果 (三)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拉美的评价 三 新自由主义在俄罗斯的泛起与教训 (一)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 (二)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的理论依据及其阶段性分析 四 新自由主义传统价值取向的马克思经济哲学审视 (一)马克思经济哲学视角 (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 (三)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反思第五章 制度分析思潮 一 制度分析思潮的重新兴起与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 二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四)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理论 三 制度分析思潮评析 (一)企业理论评析 (二)产权理论评析 (三)增长理论评析第六章 现代货币主义分析思潮 一 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货币主义思潮的崛起 (二)现代货币主义产生的基础 二 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思想 (一)货币主义观点的基本概括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 (三)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三 货币主义的实践与影响 (一)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试验” (二)货币主义对认识与实践的影响 (三)现代货币主义的合理性 (四)现代货币主义的缺陷 四 货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尝试与影响 (一)货币主义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的影响 (二)对货币主义思想的认知与借鉴第七章 信息经济理论新思潮 一 信息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信息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二)国内外信息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 信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政策主张 (一)信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信息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 三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信息经济 (一)信息生产力的特点 (二)信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商品交换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并进一步指明了这些矛盾现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以其详尽清晰的结构体系,概括并总结出了包括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资本理论、工资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主题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仅准确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现象,概括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规律和本质特点,为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同时,在经济活动迅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某些方法和观点也能很好地解释和总结概括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具有很现实的经济学价值和政策价值。当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改革目标的不同的经济思潮和理论流派,这些经济思潮都是对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二种有益的补充和有力的促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更加完善,也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起来的,它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和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见的关系——商品交换关系,从这种分析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并向人们阐明了这些矛盾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劳动价值理论 主要有:(1)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和物化的劳动,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解释了商品价值实体,它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2)价值量理论。价值量就是指价值的大小、价值多少的问题。商品价值的数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3)价值的形式理论。价值的形式,就是指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交换的比例。货币是最高的价值形式,也是最完整的价值形式。用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就是一种交换价值,是一种最高形态的交换价值。(4)价值的实质理论。价值的实质就是商品中所能体现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和人的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就是商品和商品的关系,就是劳动和劳动的关系,就是物和物的关系。反过来说,物和物进行交换时所体现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5)价值的结构理论。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就是不变资本;V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各种福利;M是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为社会,也包括为资本家所做出的贡献。(6)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是指价值决定和价值运行的规律。马克思认为,价值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但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不一致的可能性,或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价格不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因为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 2.货币理论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是货币的本质。货币在本质上同商品一样,是价值载体,以其特有的抽象形式承载价值,从而使其具有价值表现职能。能够充分地表现其所超载的价值是货币的本质特征。货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价值形式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的抽象形态。可以说,货币是价值的独立的、抽象的表现形式。货币由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转变为独立的价值表现,是货币内在规律的客观体现,是货币历史中的一次本质性飞跃。 关于货币流通的问题,马克思讨论了三种情况:金属货币的流通、信用货币的流通、纸币的流通。金属货币流通本质上就是商品流通,而且是一个非常分散化的运动,它从无数不同的点出发,又回到无数不同的点,这是金属货币流通的一个突出特征。也就是说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存在货币调控的问题。 3.资本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可以表现为商品,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成为剥削雇佣工人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主要解释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资本划分。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把他的预付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据此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通过这种划分,能够深刻地揭示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的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2)资本构成。马克思认为,资本构成主要包括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本技术构成变化一般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变化,资本价值构成变化一般也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3)资本循环。马克思把资本循环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即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阶段。这是在市场上,在流通领域完成的。第二个阶段,即生产阶段,是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事资本主义生产。这一阶段是资本流通过程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上能够生产出剩余价值,能够给资本家创造利润。第三个阶段,即出卖阶段,由商品资本再恢复到货币资本形态,而后重新循环。 4.工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主要探讨和解释了九个方面的问题:劳动和劳动力;劳动力的买卖和使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工资及其实质;工资的形式;工资的国民差异;工资和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及其量的变化;工资水平的变动;工资和工人运动及工会。 马克思指出,工资的实质不是劳动的价值,也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二重性:一个是价值,另一个是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同一个劳动力商品的二重属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等同于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而且,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后,直接后果是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造成一种假象,就是资本家付出的是货币,购买了工人的劳动,而工人觉得他卖的是劳动,得到的是工资。正是这种形式,就很容易使人们认为工资就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另外,从工人的角度讲,劳动成为工资的购买手段。因为,工人只有在给资本家提供一定劳动以后,才能获得一定量的货币。从资本家的角度讲,资本家就根本不管他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或者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他最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只要能拿到剩余价值,说它是劳动力的价值还是劳动的价值都无所谓。在工资的实际运动当中,工资的高低是随着劳动时间的长短而变化,或者由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技能的不同,而得到的工资就不一样。这使人认为劳动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工资就越多,技术越好劳动强度就越大,得到的工资就越高。这就表现为,工资就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就是劳动的报酬。
编辑推荐
《当代世界经济思潮研究》由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黄莉教授、戴伟利副教授、范晓光副教授、王英副教授共同完成。在共同磋商的基础上,由黄莉教授拟订了总提纲,并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写作。各章的写作分工是:绪论和第四章由黄莉撰写;第一章由范晓光、王英撰写;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六章由戴伟利撰写;第五章和第七章由范晓光撰写。书稿完成后,由黄莉教授统稿、定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