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铁群 页数:303
前言
“桂林山水甲天下”,秀丽的风光景色给桂林带来历史上的美誉,使其举世闻名;而抗战时期,她又以“文化城”的骄傲称呼,蜚声全国。素来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南疆广西,由于“桂林文化城”的辉煌成果,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留下格外光辉的一页。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年多的时间里,北平、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沦陷。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位于前线与后方腹地之中的桂林的地位一下子突出了起来。从此时起到1944年秋湘桂大撤退为止,长达六年的时间里,由于桂林特殊的政治、军事、交通条件,大量文化人和文化机构云集于此,大批文化团体相继成立,出版业空前繁盛,文化刊物相竞而出。文人荟萃,群彦毕集,当时旅桂、暂居、长住的文化人达一千多人,全国闻名的达二百多人。他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积极从事抗战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成果丰硕,业绩辉煌。一时之间,位于西南边地的山城桂林“竟成为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① 抗日战争是全面的战争。除了军事斗争、经济、外交战线之外,文化战线的斗争也相当激烈。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抗战初期的中国,几乎所有的战线都现出失败的状态:军事一溃千里,外交低眉顺目,经济左蹙右绌。独有文化,多少呈呐喊战斗激昂沸腾之势,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和胜利的希望。从战争初期压倒性的态势,到漫长的相持阶段之苦撑,直到最后艰辛的惨胜,中国抗战文化一直释放出绵绵不绝的顽强力量,配合着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合力,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作为中国文化战时堡垒的桂林文化城,其身上蕴藏的独特内涵,有着极为宝贵的思想文化意义。 桂林文化城产生于1938年秋以后,其形成、发展是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同步的。整整六年里,在敌我双方犬牙交错、你进我退之中,桂林见证了战争中最漫长、最坚韧、最顽强的抵抗与期待。桂林文化城是抗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的产物,反映出抗战及其相持阶段政治、文化的几乎所有历史。作为桂林文化城的文学,体现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变化、生活、斗争,很自然地就带上了相持阶段的特点:错综复杂,曲折起伏,丰富深刻。桂林文化城文学产生、同步、结束于相持阶段,时间之长是其不幸,而获得生活之丰富又是其大幸。 相持阶段的特点,又使桂林文化城文学典型地反映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变化。由于桂系领导人与蒋介石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矛盾复杂关系,桂林比起大多数中国其他地方更易于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又团结又斗争的政治现象十分鲜明,但总的来说,团结仍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情况符合整个中国抗战历史的状况,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1944年2月到5月湘桂大撤退前,在桂林举办了西南五省戏剧展览会,成为中国戏剧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盛举。
内容概要
桂林文化城产生于1938年秋以后,其形成、发展是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同步的。整整六年里,在敌我双方犬牙交错、你进我退之中,桂林见证了战争中最漫长、最坚韧、最顽强的抵抗与期待。桂林文化城是抗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的产物,反映出抗战及其相持阶段政治、文化的几乎所有历史。作为桂林文化城的文学,体现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变化、生活、斗争,很自然地就带上了相持阶段的特点:错综复杂,曲折起伏,丰富深刻。桂林文化城文学产生、同步、结束于相持阶段,时间之长是其不幸,而获得生活之丰富又是其大幸。
作者简介
刘铁群,女,汉族,197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200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出版《市民文学探寻》、《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杂志研究》等专著。主要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小说研究、女性文学研究、通俗文学研究。
书籍目录
《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丛书》总序 绪论 第一章 穿越黑暗的飞翔——巴金在桂林文化城的散文创作 第二章 多维的抗战图景 一 对将士们英勇战斗场面的真实记录 二 对普通民众无私援战的朴实描述 三 对文人们抗战决心的深沉书写 第三章 惶惑与忧伤 一 生之多艰的痛苦 二 黑夜彷徨的迷惘 三 人生价值难以实现的忧伤 四 面对残缺世界的焦虑 第四章 悼念与追忆 一 对战争中死去的亲友、战士的悼念 二 对鼓舞民族精神的先行者的追忆 三 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对亲人、友人的回忆 第五章 山水风土人情 一 山水景物 二 风土人情 第六章 讽刺暴露批判 一 对反战人士的声讨与批判 二 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消极抗战人士的批判 三 对思想分歧者的批判 第七章 救亡呼声中对启蒙的坚守 一 对个体尊严的关注 二 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三 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四 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第八章 战争背景下对生命的关照 第九章 对妇女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一 概况 二 思考妇女问题面面观 三 结语 第十章 感受艰辛目击灾难 第十一章 聚焦事实记录战争 一 关于南中国战场时事的报告文学 二 反映香港战事与脱险经历的报告文学 三 其他题材的报告文学 第十二章 杂文与散文小品并重的《野草》杂志 一 关于桂林文化城时期的“野草作家群”与《野草》杂志 二 记录并“抒写”抗战历史的记忆——《野草》中的散文小品 三 “反响”并“抗争”抗战的社会现实——《野草》中的杂文 四 直面社会、直面人生——《野草》中的漫画与木刻作品 桂林文化城主要散文家作品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三对文人们抗战决心的深沉书写 抗战桂林文化城的散文还留下了对文人们抗战决心的深沉书写。巴金、严杰人、曾敏之、华嘉、李广田等一批作家都写下了反映文人们自身抗战决心的散文。这些散文不仅体现了作家个人的抗战信念,在鼓舞人民的士气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反映战士和民众积极抗战的散文不同,书写文人抗战的散文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注重抒发文人自身的感情,很少对某人某事作客观的、平面的记录。这些作品蕴涵了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反映了文人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心,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类散文共同的一个特点是作家们对黑暗现实的正视和超越。巴金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他坚信中国人民的“血不会白流,痛苦应有补偿,牺牲不是徒然”①。在散文《灯》②中,巴金既写出了“我”在风雪之夜行进的艰难与迷茫,也写出了继续前行的决心。文中写道:“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积着水泥的土路上,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入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在此,“风”、“雪”、“泥”是作者对社会现实困境的形象表现。而“我”在风雨中不怕陷在水泥中,不怕摔倒在污泥里,坚持前行的行为正是作者在黑暗的社会中艰难地寻找出路的努力。在黑暗中,作者渴望光明的出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