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何玉蔚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前言
放在我面前的是何玉蔚博士的论著《对“过度诠释”的诠释》,四年多前玉蔚完成这篇论文,在答辩时得到答辩委员会专家一致的好评,取得了博士学位。此后玉蔚北上京华任教,几年来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她收集了新的资料,对全文进行了修改。现在这部著作终于问世了,我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过度诠释”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的论题。20世纪开始的时候,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问世,可以说20世纪是“解释”(interpretation)的世纪。文学批评同其他各种学科一样出现了这种转折:批评的重点越来越离开传统的价值判断模式而转人解释,因为文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文本,所以统称之为“解读”(reading),这一世纪的文学批评,无论是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这样的心理学派,新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这样的形式主义学派,还是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这样的文化学派,几乎无一不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可以说没有解读就没有西方现代文学批评。解读是对一种文本的意义的阐释。美国批评家理查德·李文曾经分析过“解读”的十个特点。
内容概要
《对“过度诠释”的诠释》稿围绕“过度诠释”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作者首先论析“诠释”和“过度诠释”两个概念,指出文本具有的潜能只有通过诠释才能实现;其次从阅读主体和文本两个方面分析了“过度诠释”即“无限衍义”产生的原因;最后分析了“过度诠释”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该书该文比较注重对争议性论题的介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何玉蔚,1968年生。199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讲师,曾在《俄罗斯文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参编教材1部。
书籍目录
序引言概念的提出第一章 澄清概念第一节 “过度诠释”讨论综述第二节 以“作者意图”为标准第三节 以“文本意图”为标准第四节 读者与诠释的标准第五节 “过度诠释”概念分析第二章 “过度诠释”的发生第一节 读者:先见与兴趣第二节 作为符号的文本第三节 阅读、理解与诠释第三章 “过度诠释”的体认第一节 文化误读与“过度诠释”一 文化误读与诗的误读二 文化误读个案研究第二节 传统与“过度诠释”一 传统的生成二 传统需要诠释第三节 翻译与“过度诠释”一 翻译与诠释二 翻译的创造性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澄清概念本章是对“过度诠释”这一概念的辨析。论述“证伪”原则不能确定什么是“过度诠释”,同样不能以作者意图、文本意图为标准,求助于读者也无济于事;文本是否存在一个不变的本质或客观意义?它先于诠释而存在,结论是文本的本质可被理解为它所固有的潜能的总和或本源,而它只能通过诠释活动才能实现,即它被诠释出的各种意义可被理解为文本本质的实现或表现,此时诠释者追求的是内容的丰富性而非高概率。“过度诠释”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物,其实质是指文本在解读过程中所出现的无限衍义。第一节 “过度诠释”讨论综述艾柯虽然提出“过度诠释”这一概念,但没有对它下明确的定义,其他三位学者也是如此,我们用什么标准才能断定对文本的某个特定诠释是“过度诠释”呢?
后记
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导言中说,有些人看到一个词时,他们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其下定义,词典于是产生,但我们有时在没有了解词的定义的情况下,也会想当然随意使用。本书是对“过度诠释”这一概念的辨析,是我的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在此对书的内容不再重复。论文的写作过程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我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南京大学中文系杨正润教授,三年来,在他的悉心教诲和热忱指导下,在他所开设的多门学位课程和他所指导的博士生、博士后群体中,我获益良多,而杨老师在治学上的严谨态度、在为人上的绅士风度,将会影响我终身。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建军教授,我同他的博士生一同听了他一学期的逻辑悖论研究,张老师推崇的“澄清概念、分清层次、清理矛盾、严格论证”的治学风格,使我很受启发,这也是本书所追求的风格;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异宾教授,在张老师讲授的阿多诺研究的课程中,我曾就过度诠释的问题向他请教,张老师认真解答了我的问题,使我坚定了写作论文的信心;我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张柏然教授,他在我的论文答辩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外语学院罗小云博士,他曾多次为我搜集国外有关过度诠释的资料。
编辑推荐
《对“过度诠释”的诠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