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化述论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周雪香  页数:462  
Tag标签:无  

前言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众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构成的。地域文化呈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又以它们各自鲜明的个性,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异彩纷呈,璀璨夺目。就以汉族地区的文化来说,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古今一贯的特点,就是“基本的同一性和不同地域特色相辅相成”。闽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体现着中华文化精神,又具有鲜明八闽山海特色的地域文化。福建别称“闽”,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西枕武夷山脉;三面与浙、赣、粤依山为邻,一面与台湾隔海相望。山海兼备的特殊地缘和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环境,塑造了灿烂多彩的闽文化。上古时期,闽地的原住民,是南方土著百越族的一支闽越族。首见于先秦古籍的“闽”和“七闽”之称,当泛指这些闽地土著。这些“善舟船”的闽越人所创造的闽越文化,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也同诸越文化产生交融,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闽越国时期发展到辉煌的顶点。闽越文化是闽文化的源头之一,对闽文化的底层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汉晋以降,特别是唐宋时期,北方汉人以多种形式,大量地向偏安东南一隅的闽地迁徙,汉人和汉化的闽越人成为主要居民。闽文化承袭中原文化,并在汉越文化交融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

内容概要

  本书是莆仙文化研究专著。全书共八章,主要包括莆仙文化的环境开发,莆仙的文化贡献,莆仙的教育科举,莆仙的宗教信仰,莆仙的民风民俗,莆仙的家族组织,莆仙的方言,莆仙的戏曲等。莆仙文化兴起于晚唐五代,鼎盛于两宋,历经元明清低谷与重振及近现代兴衰,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本书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形成莆仙文化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特有的地域特征,其出版对研究了解莆仙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周雪香,2005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已出版专著《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共同主编《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南迁汉人的乐园  二 文教勃兴的沃土  三 坚守传统的藩篱  四 徘徊在精神与现实之间第一章 区域开发:莆仙文化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 莆仙地区的建置沿革和地理环境    一  建置沿革    二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北方汉民的南迁和莆仙地区的开发    一  北方汉民的南迁    二  农田水利的兴修和莆仙地区的开发    第三节 莆仙地区的经济特征    一  “固守本业”与经济作物的种植    二  手工业    三  商业和海运第二章 家族组织:莆仙文化的聚落载体  第一节 莆仙家族组织的发展进程    一  唐及五代的世家大族  二 宋元时期的世家大族  三 明清时期的莆仙家族 第二节 莆仙家族组织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 族学与家族人才的培养  二 祭祖和修谱的伦理教化功能  三 莆仙戏与迎神赛会的社会文化功能第三章 教育科举:莆仙文化的辉煌硕果  第一节  “十室九书堂”——莆仙教育的兴盛    一  开莆来学    二  唐代:莆仙教育的兴起    三  宋代:莆仙教育的兴盛      四  元代:莆仙教育的延续    五  明清:莆仙教育的盛衰  第二节 进士之乡——莆仙科举的辉煌    一  唐代:莆仙科举的兴起    二  宋代:莆仙科举的兴盛      三  元代:莆仙科举的中落    四  明代:莆仙科举的鼎盛      五  清代:莆仙科举的衰落  第三节 莆仙科举盛衰的解析    一  宋明两代科举兴盛的历史条件    二  莆仙科举盛极而衰的社会经济因素    三  莆田、仙游科举不平衡的原因  第四章 文献名邦:莆仙文化的理性升华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莆仙著作考述  第二节 莆仙著述的发展轨迹    一  晚唐五代:莆仙著述的兴起  ……第五章 宗教信仰:莆仙文化的精神纽带第六章 民风习俗:莆仙文化的人文内涵第七章 莆仙方言:莆仙文化的演进见证第八章 莆仙戏曲:莆仙文化的艺术宝藏简短的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区域开发:莆仙文化的环境基础第一节 莆仙地区的建置沿革和地理环境一 建置沿革莆仙地区历史悠久。考古资料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莆仙古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初属闽越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军大规模入闽,统一了闽越。25年后,在闽中设立冶县,属会稽郡。东汉属南部都尉,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在闽中设立侯官、建安、南平、汉兴(浦城)等县,莆仙地域属侯官县。孙吴撤销南部都尉,改设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莆仙地域属晋安郡。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莆仙地域属南安郡。陈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陈遣章昭达讨之,宝应败走,逃至莆口,莆之地名见于载籍者自此始。按“宋志”释蒲云:“莆地多年生蒲,后频有水患,故去从莆。”

后记

本研究自立项以来,已过了四个寒暑。研究工作从提纲的拟定、资料的搜集,到观点的表述和提炼,都得到陈支平先生的指导。正是在先生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和反复督促下,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书稿完成后,先生又审核了全文。本书能够提交出版,首先应归功于先生。书中的失误和不足,则由本人承担。本书的写作,得到许多图书资料收藏部门和人士的大力支持,陈金亮和范正义两位博士参加了第五章第一、第二节和第三、第四节的写作,特此注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莆仙文化述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莆仙文化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有这样的书真是太好了,我真心渴望能买到《莆仙方言辞典》,我爱家乡的文化
  •   这是一本关于福建兴化府的历史与文化,仙游多名人,莆田多进士!无兴不成市,兴就是指兴化!论兴化的名人,当属蔡襄、蔡京、陈洪进,此三人皆为仙游人!
  •   好书已收到,非常满意,谢谢
  •   当当的书很全
  •   原文我還未看完一頁,但隨手一翻全是自己家鄉的歷史,不免十分感慨。
  •   内容很全 很值得关注人群收藏 可惜装帧太简单 纸质不怎样
  •   理论性强,作者功底厚,是一本好书,值的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