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社会活动与政治思想研究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马亮宽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是继《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以后对傅斯年专题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为此书的写作,作者在全国各地包括两次赴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等地收集、查阅资料。本书是在对各种资料的收集、梳理、考辨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书中对傅斯年一生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其中对有关傅斯年记述的错讹不实之辞进行了纠正,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傅斯年。

作者简介

马亮宽,1959年12月生,山东菏译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2005年分别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历史学教授、《聊城大学学报》主编。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士人知识分子等专题研究。并出版《齐鲁人士与秦汉社会》等著作,在《近代史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论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主体思路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继承与创新第一章  传统与新潮  一  经世思想源流    (一)家世与家学    (二)思想学问的奠基  二  北京大学的陶冶    (一)新学旧学相依违    (二)五四运动与社会批判    (三)发展自己与改造社会  三  留学西方的收获    (一)留学欧洲简况    (二)思想的收获第二章  书生报国  一  撰写《东北史纲》  二  舆论干政  三  抵制日寇“华北自治”阴谋    (一)积极投身反对“华北自治”的社会活动    (二)制止北方领导人合作对日妥协    (三)为制止“华北自治”积极奔走    (四)傅斯年救国理念探析  四  汉贼不两立  五  坚拒文化汉奸第三章  参政而不从政  一  中山大学初涉政  二  救亡图存的主张  三  政治清流  四  抗战时期的政治改革思想第四章  抨击时弊  一  讨伐孔祥熙    (一)抗战救国必须贤者在位    (二)乘势猛击,动摇孔祥熙根基    (三)将孔祥熙轰下政治舞台  二  炮轰宋子文    (一)传统持论观点辨析    (二)对宋子文上台的认识    (三)攻击宋子文内容探析  三  抨击孔、宋的性质第五章  不植高原复何悔  一  共赴国难  二  为国共团结斡旋  三  政治协商与改革    (一)傅斯年与政协会议    (二)参与宪法草案的修改  四  出入政治漩涡第六章  在台湾岁月  一  临去徘徊  二  整顿台湾大学  三  争取教育的相对独立  四  参与台湾政治    (一)与《自由中国》的往来    (二)拒不组党结派    (三)关心民间公共权益  五  身殉台湾大学第七章  综论  一  傅斯年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时代影响    (三)社会政治思想发展历程  二  傅斯年的自由社会主义思想论析    (一)自由社会主义:傅斯年主要的思想倾向    (二)坚持自由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    (三)自由社会主义思想制约因素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传统与新潮一 经世思想源流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旧历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在聊城北门里祖宅。其家世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傅斯年在家乡生活了l3年,年幼时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对其一生的行为方面、世界观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家世与家学傅斯年的故乡聊城,自古是华北平原上的重镇。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齐国,西接韩赵,北通幽燕,南襟鲁卫,既是兵家争战之地,又是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及戎燕文化交流融会之处。各地文化的交流融会使得该地区文化积淀丰厚,虽说不上物华天宝,但也孕育了不少风流人物。才智卓越之士、谋国经邦之臣历代不绝,鸿儒贤相联翩鹊起,骚客智士蜂拥辈出,如伊尹、马周经邦之才,程昱、王旦谋国之忠,鲁仲连、华歆处世之智,孙膑、王颜章治军之能,都是彪炳史册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傅斯年社会活动与政治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天下总有这么巧的事。
      
      小时候的现代文阅读大部分给了鲁迅,其二弟虽有耳闻,但终于不甚了了,不过印象倒是中还算好的。等到中学眼界开始拓展,周作人便终于成了重要的人物;然而却好像越是有期待便越怕读似的,而且后来的趣向也逐渐轻文重哲,所以竟然一直也没有真正去看。
      
      傅斯年在我印象里则一直属于民国群像中的一员。有一阵子网上流行怀念民国时期的学人,还出过《民国那些人》这本书。我本来从鲁迅跟其他人的文字来往中窥得过一点当时的状况,经这个潮流一坐实,便终于在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仿佛雨花台烈士雕塑似的那么一个群像,当时的学人在其中或坐或立,或俯或仰,或纤细或粗犷,或拈花微笑或怒目金刚,总而言之有名气但我又不太熟悉的一大群人,如傅斯年林语堂丁文江等等,便都被派到了那里边去。要说不敬倒也没有,不过总觉得有些面目模糊似的。
      
      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知堂回想录》的扫描版,下载完成之后,竟然鬼使神差地读了起来——电子书也下了有上百个,却偏偏从这个读起,委实诡异。与此同时也看起另一本书,却就是这本《傅斯年社会活动与政治思想研究》。这本书也是偶然遇上的,当时拿起它来,主要也是为了给自己描描民国学人群像的轮廓,要不然总是一知半解地究竟有些不舒服。看了前言知道,这作者乃是落户聊城师范学院的,而当地政府便请他来给出身聊城的傅斯年做些研究。原来是小康人家招女婿修家谱的!
      
      这两本书穿插着读,一开始也都相安无事。《知堂回想录》讲述着少年有鲁迅共处的那段岁月——也是我最感兴趣,并且之前就知道一点的部分——在家,避难,南京,日本。周作人一贯清淡地摹述着当时的种种,力图把所有事情都讲得平淡无奇,包括鲁迅曾经着力描写过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傅》则毫无意外地遵循着古代替贤者立传的传统,描述着傅斯年少时聪颖过人,志向远大之类的事迹。我本以为这样两本书,大概就会像之前我看过的许多书那样,默默地看完,除了给我增加了一些知识之外,没有再留下什么痕迹吧。
      
      慢慢地《知》就来到了五四的年代。冷不防,在卷三·一二八《每周评论(上)》这篇里就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新潮”的主干是傅斯年,罗家伦只是副手,才力也较差。傅在研究所也担任了一种黄侃的文章组的“文”,可以想见在一年之前还是黄派的中坚。但到七年十二月(引注:民国七年,即1918年,下同理)便完全转变了。所以陈独秀虽自己在编“新青年”,却不自信有这样的法力,在那时候曾经问过我,“他们可不是派来做细作的么?”我虽然教过他们这一班,但实在不知底细,只好成人之美说些好话,说他们既然有意学好,想是可靠的吧。结果仲甫的怀疑到底是不错的,他们并不是细作,却实在是投机;“五四”以后罗家伦在学生会办事也颇出力,及至得学校的重视,资送出洋,便得到高飞的机会了。他们这种做法实在要比旧派来得高明,虽然其动机与旧派一流原是一样的。
      
      言语间甚是轻蔑。民国学人的恩怨我是知道一点的,但也只知道跟鲁迅有关的;一向淡然的周作人对于傅斯年如此耿耿,之前是真的没料到。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而且傅斯年反过来又是什么态度呢?不得而知,只好接着读下去。
      
      好在,《傅》书也进行到了西南联大回迁的日子。其时周作人(至少在外人看来)已经落水,跟钱稻孙等老朋友一起呆在日本人扶持着的所谓“伪北大”。抗战胜利,大学回迁,傅斯年被任负责北大的事务;而他这时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曾在“伪北大”任职的教员,一律永不录用。原来如此!看起来,周傅二人虽曾有师生名分,但早年就不相与;如今有了这个桩子,更是完全决裂。网上有关于周作人的生平资料,还曾经神秘兮兮地说,“他不到台湾,与傅斯年接任台湾大学校长不无关系。”倒也有一定道理。可见这桩事情的影响,一直延伸到了后来。
      
      事已至此,后人往往会喜欢站出来评判是非。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评价一个人的对错固然没什么问题,但我这两本书看到这里之后,却总觉得这两个人在这里的冲突并无对错,只是性格和时势使然;就算有一个平行宇宙,那里没有发生过北大回迁的事情,这两个人大概还是会因为别的事情而剑拔弩张,说不定在那里,周作人先到了台大任教,而傅斯年会因此坚拒台大校长的任命呢。
      
      这两个人,统而观之,我愿意送给两个人各一个字。给周作人的是“扭”,这里读niu4,其实就相当于执拗的拗。周作人的面目,在他的随笔集中,一向是温文尔雅,恬淡闲适的。但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全部。知堂的性格深处有一种隐藏起来的执拗,这使得他虽然表面上好像尽是不争和随意,但一旦有人站出来激烈地否定他的选择,他便会加倍激烈地否定这个否定来作为反抗。然而由于缺乏力量,他的反抗又是消极的反抗,文人的反抗,看不到刀光剑影,也看不到大吵大闹,往往人前屈折而背后强项。他执拗地坚持于他自己的选择,但是这种坚持往往仅见于他自己的胸中,于文字中偶有闪露,已经是最大的尺度。所以他与鲁迅失和,日据期间落水,与傅斯年交恶,他自己事后都不肯辩解(《知堂回想录》中前后三次引用倪元镇为张士信所辱的典故,称“一说便俗”),但是恨恨然如在眼前。一般我们会觉得周氏兄弟的性格截然相反,而周作人的这种执拗,大概是性格上真正与鲁迅的不屈不挠相通的地方。只是(可能由于成长经历不同),树人如刀,作人如毫。刀强则易折,毫柔则多辱,两兄弟的性格,各自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给傅斯年的则是“拧”,这字要读作ning4,大概就是倔的意思。这个意思与刚才那个“扭”相近,但也有一定的不同。作为一个(非常合格的!)山东人,傅斯年的性格的确是非常倔强,非常认死理的。《傅》书中曾提到,傅斯年因为明末的祖公傅以渐曾经仕官清廷而认为他没有气节,对人坚决不提。傅斯年从小接受的是他祖父傅淦所给予的精神非常正统的教育,特别强调忠义孝节。虽然后来他曾经旅欧多年,知识系统也都是在那里得来的,可精神取向却始终是祖父给留下的传统士大夫的底色。但是取“拧”而不取“倔”,是因为单单“倔”还不足以概括傅斯年;而“拧”同时还令人联想到同音的“泞”,而傅斯年的确是坚持这些信条到了有些沉溺的程度了。这些价值评判标准已经成为他的最高信条,全人类都应该遵守,否则不管不看具体情况,违者一律杀无赦。从这一点来说,他实在有些海瑞的样子。
      
      这样两个人放在一起,又是那个年代,怎么可能相安无事呢?主动而外露的傅斯年必然会走在社会运动的潮头,而隐居起来的周作人必然会心生不以为然;而一旦傅斯年所代表的潮流横扫社会,有一天也必然逼到周作人精神草庐的门外去,可是执著于己心周作人又怎么会就范。于是傅斯年目周作人为不可救药,而周作人视傅斯年为莫名其妙矣。没有北大的公案,俩人一样会因为别的事情别扭得不可开交。
      
      最后说说这本书本身。作者在这本书里明显很露怯,材料组织不力且多有重复,语言苍白平常,内容也不甚充实,甚至很让人怀疑是不是资料挖掘不足。作为毛坯还可以粗浅了解一下傅的生平,但要说结题交差,恐怕还差得远。大概招女婿修家谱这种事,总须比试招亲一下的好,你看同样是修家谱,湖州的那本《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质量就要好得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