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叶君 页数:4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写作将主要以叙述萧红的故事为主,同时兼顾学理性,力图是书稿兼具趣味性、通俗性和书卷气,尽量以一种客观的观照态度来看待萧红和王恩甲、萧军以及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之间的婚变和恋情。以笔者所收集到的最新资料,对萧红一生中有些疑案,也有属于自己的解释。全书篇幅大约在35万字,同时配发有关萧红的一些图片资料,在哈尔滨收集萧红的遗迹图片十分方便。
作者简介
叶君:男,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71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93年毕业于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满出站,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后备带头人。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见于《文艺研究》、《新华文摘》、《武汉大学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并已出版专著《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19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像》(2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现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本人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萧红研究是近年兴趣之重点,对萧红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占有十分全面、丰富,书稿已经完成20万字,计划在2008年底全部完成。另外,本人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外,自幼酷好文学创作,感受细腻、文笔漂亮,已经在《散文》等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若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呼兰河与后花园 家族沿革 身世之“谜” 童年记忆 1919,童年的终结 上学了 升学风波 解谜“王恩甲”第二章 哈尔滨往事 中学时代 订婚与祖父之死 出走北平 重返北平 从流浪街头到落难旅馆 倾城之恋 “我可怜的孩子” 安家商市街 锋芒初露 哈尔滨也并不是家第三章 暂避青岛 一座城与两本书 一封回信第四章 成名上海 有鲁迅的上海 一桌新师友 步入文坛 《生死场》出版前后 幸福时光 郁闷谁诉第五章 蛰居东京 别人的城市 惊悉鲁迅之死第六章 重返上海 惊喜的归航 难说心痛 北平之行 沪战经验第七章 转移武汉 三人行 瓜前李下第八章 辗转西北 伤别离 劳燕分飞第九章 重返武汉 幸福的新娘 炮火中的遐想第十章 避难重庆 孩子 教授夫人第十一章 客逝香港 香江文事 巅峰之作 辗转病榻 倾城 伤逝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呼兰河与后花园身世之“谜”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20世纪80年代初,萧军之女萧耘女士在访谈萧红生前好友李洁吾时,听他谈到萧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轻易谈笑,不轻易谈自己,也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这种性格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别人对这位命运多舛的女作家的了解,甚至,最简单的身世信息亦变得扑朔迷离,比如生日。30年代,萧红因与家族关系彻底破裂,父亲与之脱离父女关系并将其开除族籍,因而,在《东昌张氏宗谱书》里对她不作记载,在姜玉兰条目下只载有“生三子”而不是“一女三子”。关于一个人生日最权威的认定,莫过于父母,但父母对此不予言说,因而到底生在哪天,就成为萧红的第一个未解之谜。而在其31年的生命历程中,像这样似乎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往后还有很多。或许这就是萧红的特殊之处——她生前实在被人了解得太少。关于萧红的生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其一是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当地称“五月节”),其二是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亦有人撰文说是1911年6月2日,但把这天认为是五月初五,这显然是错误的,从万年历可以推知1911年的端午节是6月1日。然而,在端午节和6月2日之间,更有一种深入人心的折中说法,那就是萧红实际生于端午节,但呼兰本地风俗认为端午节出生的孩子不吉利,因而就“往后串一天”,即五月初六,也就是6月2日。“端午节生孩子不吉利”之说,最早或许见于姜德明1978年8月在《新文学史料》第四辑上发表的《鲁迅与萧红》一文,文中强调:“她(萧红)一生下来便受到家人的诅咒,因为按照旧时迷信的说法,端阳节生下的孩子是不吉祥的。因此,萧红连生日的自由都没有,她从小就被人们指定推迟三天出世,硬说生日是五月初八。”
后记
萧红是我的情结,我想她也可能是大多研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者或深或浅的心理情结。萧红弃世已六十多年,而距离她的诞辰将近一百年。死时只有31岁的她,但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是个命途多舛的姐姐。这种想象如此真切,每次接触到关于她的资料,心底便弥漫起淡淡的伤感,涌动着强烈的表达冲动。香港中文大学资深萧红研究者卢玮銮教授,基于女性的立场,出于对萧红的细腻感知,写下了一段很能引我共鸣的话:“愈看得多写萧红的文章,特别是与她有过亲密关系的人写的东西,就愈感到萧红可怜——她在那个时代,烽火漫天,居无定处,爱国、爱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她又是爱得极切的人,正因如此,她受伤也愈深。命中注定,她爱上的男人,都最懂伤她。我常常想,论文写不出萧红,还是写个爱情小说来得贴切。”多年来,我一直想在进入关于萧红的论述之前,写一部她的传记,想以此传达对她的理解和对其生命历程进行细致触摸之后的感受。我想在自己的叙述里,最大限度地将她还原成大时代里的一个普通女性,一个命运坎坷的天才女作家,一个任性的姐姐,而与革命、进步、左翼并没有太多关涉。总之,我要写一部全然关于萧红自己的传记,在想象中,隔了漫长的时空我要与她做一次精神的对话,对其精神苦难感同身受。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庄严的举意。2005年的隆冬,我第一次来到哈尔滨。那天夜里,一下火车便觉得自己已然进入这个留有太多萧红印记的城市,心理上是如此亲切,以至于在出租车上便迫不及待地向中年司机打听商市街、东兴顺旅馆、欧罗巴旅馆,不想对方一脸茫然,萧红这个名字在他是陌生的。我有无边的失望,觉得这座城市可能在渐渐把她遗忘,那些建筑还在,但那些哈尔滨往事却在渐成淡漠的传说。那一夜,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哈尔滨的冷。
编辑推荐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此幽雅、任性、伤感,令人魅惑,是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萧红,这从异乡奔向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个如此卓异的存在,了解她、认知她,是大多研习中国现代文学者或深或浅的心理情结,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众多读者心中的又一处精神故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