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蒋熙辉 等著 页数:321
前言
刑事政策是当前我国刑事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亦曾经涉足其间,主编过一本《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现在,蒋熙辉等四名青年同仁协力完成的《刑事政策之反思与改进》一书即将付梓出版,这是令人振奋的。蒋熙辉博士嘱我写序,我慨然应允。 刑事政策研究是刑事法理论研究的基础,没有厚重的刑事政策理论底蕴,刑事法的规范研究是难以深入与深刻的。以往我国刑事法学理论之浅显,很大程度上与刑事政策研究之缺乏有关。当然,相对于刑事法的研究,刑事政策的研究还是滞后的,这种滞后性主要是由于方法论的偏颇所导致的。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刑事政策的研究在相当长时期内,停留在诠释与解读的层次。这实际上是采用规范论的方法来研究刑事政策,以假定现行的刑事政策完全正确为逻辑演绎的起点,以此建构起来的刑事政策理论体系是缺乏反思性与批判性的,因而必然是肤浅的。我高兴地看到,蒋熙辉等青年学者立足于反思与改进而展开对刑事政策的理论探讨。在本书导论中,著者就提出了“反思刑事政策”这样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命题。刑事政策何以需要反思?著者提出现有刑事政策的三个不足:一是刑事政策与刑事策略不分;二是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不分;三是重刑主义倾向对刑事政策的影响。在以上三个问题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第一个问题:刑事政策与刑事策略不分。当然,“不分”已经是一种较为客气的说法。严重地说,简直就是刑事政策与刑事策略的混淆。我曾经指出:我国刑事政策存在策略化倾向,把刑事政策混同于刑事策略,包括以往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与现在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都具有极为浓厚的策略意味。在与犯罪作斗争中当然要讲究策略,因而刑事策略本身也是刑事政策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刑事策略绝不能等同于刑事政策,前者只是后者的极少一部分。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反恩与改进而展开对刑事政策的理论探讨,系四位青年法学博士的合力之作。研究领域具有开放性,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刑事政策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对刑事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反恩性探讨;研究视野具有前瞻性,既注重研究解决刑事政策当下面临的问题,更关注中国刑事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效果具有实践性,既注重理论的反思和探究,更突出地反映刑事政策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品格。本书对刑事法律科学研究者和刑事法律实践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蒋熙辉,男,湖南衡阳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并在则政部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出版专著部,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法学家》、《政法论坛》、《政治与法律》、《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央党校学报》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主要代表作:《权利发展与刑法改革》、《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探究与认定》、《刑法解释限度沦》、《量刑制度宏观问题研究》、《论公司犯罪的刑事责任构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法治改革》等。主持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近十项。主要研究领域:刑事政策学、刑法学、刑事法治改革。
书籍目录
导论 反思刑事政策专题一 刑事政策思想嬗变与现代发展 一、西方刑事政策思想嬗变与现代发展 二、中国刑事政策思想嬗变与现代发展专题二 刑事政策之体系与结构 一、刑事政策之纵向结构 二、刑事政策之横向结构专题三 刑事政策诸过程之探讨 一、刑事政策之制定 二、刑事政策之执行 三、刑事政策的评估专题四 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与模式选择 一、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秩序维护与人权保障 二、刑事政策的模式选择专题五 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特征和功能 二、刑事政策在刑法解释中的角色定位 三、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方法 四、刑事判例——体现刑事政策的另一种解释形式专题六 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 一、刑事一体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刑事政策与作为观念的刑事一体化 三、刑事政策与作为方法的刑事一体化专题七 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 一、刑法改革方向之一:加强对被害人的保护 二、刑法改革方向之二:建立恢复性司法专题八 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变革 一、刑事政策的变化导致刑事诉讼程序分化 二、合理有效的刑事政策法律程序化 三、加强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和救济 四、刑事政策指导下的刑事和解制度专题九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形成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定位与基本内涵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体认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贯彻专题十 “严打”刑事政策之反思与改进 一、“严打”刑事政策的提出与实践 二、“严打”刑事政策的合理性与弊端 三、“严打”刑事政策的前景专题十一 严格控制死刑的刑事政策 一、严格控制死刑刑事政策的形成及立法的初步体认 二、严格控制死刑刑事政策的背离及其原因 三、严格控制死刑刑事政策的回归及其原因 四、严格控制死刑刑事政策的前景及其措施专题十二 犯罪被害人的国家救助政策 一、被害人救助刑事政策的界定 二、被害人救助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三、被害人救助刑事政策的现实价值 四、被害人救助刑事政策的具体实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影响刑事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刑事政策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针对一定的现实状况而制定的,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而言,影响刑事政策制定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态势 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态势是刑事政策制定的事实依据和现实前提。从刑事政策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态势直接引起刑事政策的变动,是影响刑事政策制定的最主要的因素。①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态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刑事政策自然也要随之变化和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们所谓的“刑罚世轻世重”。对此,贝卡里亚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他说:“总而言之,刑罚的规模应该同本国的状况相适应。在刚刚摆脱野蛮状态的国家里,刑罚给予那些僵硬心灵的印象应该比较强烈和易感。为了打倒一头狂暴地扑向枪弹的狮子,必须使用闪击。但是,随着人的心灵在社会状态中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如果想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应该降低刑罚的程度。”②作为犯罪的对策,古今中外刑事政策的发展、变动无不直接受制于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态势。 2.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总体形势 刑事政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运行的,并且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体现其性质,发挥其功能,因此,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进化和变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刑事政策的发展变化。以财产刑为例,其种类、数量和适用范围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与1979年刑法相比,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所规定的财产刑的适用范围扩大了不少。这一变化与我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犯罪大量增长,使财产刑的适用具有必要性;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也为财产刑的大量适用提供了可能。再如,死刑政策的发展变化也同样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等的影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