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安维复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前言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历经沧桑岁月却依然万古长新,永葆其生命与价值。在当下,哲学更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技术是人利用自然最古老的方式,技术改变了自然的存在状态。当技术这种作用方式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程度,达到人们不能立即做出全面、正确的反应时,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就纳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技术新领域,如生态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医疗技术、基因工程等的出现,技术的本质、技术作用自然的深刻性,都是传统技术所没有揭示的,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冲突,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让人类明白至善、至真、至美的理想如何统一。 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的欧洲大陆(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德国人E.卡普(Emst Kapp)的《技术哲学纲要》(1877)和法国人A.埃斯比纳斯(Alfred Espinas)的《技术起源》(1897)是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生成的标志。国外的技术哲学研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正在由单一性向多元性方法论逐渐转变;正在寻求与传统哲学的结合,重新建构技术哲学动力的根基;正在进行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将工程传统中的专业性与技术的文化形式或文化惯例的考察相结合;正在着重于技术伦理、技术价值的研究,出现了一种应用于实践的倾向——即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内容概要
《论丛》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技术哲学和STS学术研究的繁荣。出版技术哲学和STS研究论丛,就是要汇聚国内外的有关思想理论观点,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国内的技术哲学和STS研究水平。总之,《论丛》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论丛》的出版必将为国内外技术哲学和STS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论丛》在国内广泛地征集技术哲学和STS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感兴趣的国内外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广泛的论坛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哲学和STS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丛》的出版还必将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是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技术哲学和STS研究涉及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环境、生态、能源、人口等全球问题和STS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反思。《论丛》的出版,使学术成果能迅速扩散,必然会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
书籍目录
导言 1.“科学大战”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 2.“转向”后的扑朔迷离 3.元哲学的考量:“换位评价” 4.从“换位”评价看社会建构主义 5.探索中的思考第一章 转向ANT 1.转向ANT:从“社会建构”到“重建社会” 1.1 建构与网络 1.2 “家族相似” 1.3 “对称”的冲突 1.4 “重组社会”的网络 2.转向ANT的研究纲领 2.1 两个误解 2.2 三个标准 2.3 ANT纲领的5个步骤 3.分析工具 3.1 W.Bijker的自行车案例并不属于ANT? 3.2 卡龙:从“扇贝”到“电动车” 3.3 拉图尔眼中的巴斯德 4.学界评论:“四个问题”? 4.1 Sergio Sismond0的四个问题 4.2 芬伯格对角色网络理论的批判 4.3 我国学者的评论 总结第二章 转向STS 1.转向STS的思想历程:从人文到多维 1.1 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1.2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兴起 1.3 多维视野中的科学技术 2.STS的研究纲领 2.1 建构主义的金鸡独立 2.2 思想型与实践型的双峰并立 2.3 观念、器物和价值的三足鼎立 2.4 四元模式 3.几种分析工具 3.1 论题的方法与STS 3.2 综合方法与STPP/SEPP 3.3 分析性问题的方法与S&TS 4.学界对STS的评论 4.1 支持SC作为STS的研究纲领 4.2 质疑SC作为STS的研究纲领 4.3 认为SC只是STS研究纲领之一 4.4 我国学界对STS的争论 结论第三章 转向技术 1.“技术转向”的三条路径 1.1 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究 1.2 从社会批判到技术批判 1.3 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 2.技术转向的研究纲领 2.1 “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纲领 2.2 技术政治学纲领 2.3 工程哲学纲领 3.分析模式 3.1 巴黎捷运交通系统……第四章 转向实践第五章 “修辞转向”第六章 文化转向第七章 探索中的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