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江立华 页数:286
前言
本人自小生活在农村,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目睹家乡的年轻人(有许多就是我的同学)中学毕业后,背井离乡、奔向大都市谋生。年复一年的春节,每当我回到家乡,都会见到这些“打工族”,他们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闲谈的主题。2002年笔者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动人群的公共教育与权益保障研究》获得批准,因此,有条件对农民工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几年来,围绕农民工问题,课题组进行了数次调查,也几次组织本系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调查,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有些论文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本课题的调查是艰辛的,课题组成员中有的人南下广东,有的人回到家乡,他们在调查中与农民工朝夕相处,有的甚至亲自替农民工维权。正是由于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和毫无怨言的付出,课题才得以完成。本书是《流动人群的公共教育与权益保障研究》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课题组成员蔡志海、胡杰成、符平、鲁小彬、罗忆源和高强等人集体劳动的结晶。本书的写作,由我确定框架、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分头撰写。具体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 由我和胡杰成撰写,第二、三、七章初稿由符平撰写,第四章 初稿由高强撰写,第六章 初稿由鲁小彬撰写,其余部分由我撰写。蔡志海和罗忆源也参与了撰写,但由于篇幅所限,这些章节不得不忍痛割爱。全书由我统一修改、定稿。
内容概要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一个正在向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民工群体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受到社会的排斥,基本权益得不到实切保障。本书以大量的调研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农民工的权益受损状况和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作者简介
江立华,1965年生,安徽歙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出版的专著有《中国流民史》等,译著有《文化人类学》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农民工的权益缺失状况及其原因 一 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社会排斥 二 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机制 三 农民工的生存适应策略第二章 政府与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 分析的起点:社会逻辑和市场逻辑 二 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分析 三 地方政府角色的裂变问题:学理的探讨 四 农民工权益保障中政府作用的个案分析——以泉州市为例第三章 法律法规与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 法律法规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理论的分析 二 实践的法律 三 法律维权不是唯一和终极途径第四章 农民工维权的实践策略 一 农民工维权的解释框架 二 策略一——沉默的大多数 三 策略二——向政府求援 四 策略三——法律诉求 五 策略四——集体行动或武力抗争 六 策略五——用脚投票 七 策略六——与老板私了 八 策略七——以极端的方式维权第五章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支持系统建构 一 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环境 二 构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组织环境 三 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 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系统环境 五 增强农民工的维权能力第六章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主体的实践——以武汉市为例 一 责任主体之一——国家 二 责任主体之二——学校 三 责任主体之三——农民工 四 影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因素分析第七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 一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出现 二 个案的故事 三 四个世界与城市适应 四 结构约束下的行动:实践世界的生存策略 五 “脱根”过程与乡土惯习的路径依赖参考文献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调查“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调查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农民工的权益缺失状况及其原因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一个正在向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民工群体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受到社会的排斥,基本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 一 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我们认为,城市农民工在经济、政治、社会网络、文化、社会保障、教育、空间等七个方面受到城市社会的排斥。同时,这些排斥并不是静态不变的。自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进城以来,随着制度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变迁,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状况也经历着变迁。 (一)经济排斥 虽然社会排斥不可以完全归结为经济因素,但经济维度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农民工面临的经济排斥主要体现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排斥、超长的劳动时间、工资待遇上受歧视、劳动合同不规范、缺乏劳动安全与卫生保护等方面。 1.城市劳动力市场排斥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其相应体制模式的需要,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就业模式。在城市,国家通过计划安排实现城市居民的全面就业;在农村,农民以社队为基础实行自然就业。而且,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粮油计划供应制度等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务工就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