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武建奇 页数:312
前言
近两年,河北省组织实施了“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并计划利用几年的时间编写出版“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文库。目前即将出版的有《商品流通领域研究》、《富民经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等六部书稿,还有十部书稿计划陆续出版,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许多学科,涵盖了许多前沿性问题,仅从书的名字即可知其意,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努力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对现实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难看出,河北的中青年社科专家年富力强、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河北社科理论队伍人才辈出、社科事业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和美好前景。我们知道,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是理论上不停顿。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就是因为它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不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系统的阐述,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事业的新发展。
内容概要
本书提出了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阶级人假设,给出马克思产权思想的逻辑框架,在马克思阶级人假设的基础上,试图把马克思的各种具体的产权思想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本书还对马克思和新制度的产权思想进行了若干具体比较,对马克思的“所有权”与西方的“产权”概念作了“实质性定义”,指出了马克思阶级产权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作者简介
武建奇,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1957年出生于河北内邱。现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经济版、综合版)主编、《经济与管理》月刊主编。荣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社会科学中青年专家五十人工程”首批入选人员等称号。主要从事产权理论、省际经济理论及《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过省部级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奖多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理论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理论背景 (二)研究目的 二 文献回顾和简要评述 (一)马克思产权思想研究现状 (二)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存在性”问题 (三)关于产权基本问题 (四)交易费用问题的研究 (五)关于要素产权问题 (六)简要评论 三 内容安排和创新之处 (一)内容安排 (二)创新之处第一章 阶级人假设 一 经济理论与人性假设 (一)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设 (二)人性假设是一种“思想实验” (三)人性假设的理论意义 二 西方的人性假设:经济人 (一)“经济人”是个假设性命题 (二)“经济人”的三维含义 (三)“经济人”假设的发展 三 马克思的人性假设:阶级人 (一)哲学层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经济层面:“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三)阶级社会的经济层面:“阶级人”假设 四 本章小结第二章 阶级分析方法 一 阶级人假设与阶级分析方法 (一)阶级人假设与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一致 (二)阶级人假设是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 (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最具产权特色的方法 二 阶级人行为 (一)追求阶级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阶级利益博弈:从生产行为来解决分配问题 三 阶级分析方法 (一)阶级分析方法的经典形式 (二)阶级问题的现代变化和思考 四 本章小结第三章 产权一般 一 产权内涵:批判“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一)产权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与西方不同的视角和使命 (二)“权能结构”与“权利束”——产权的内容 (三)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的本质 二 产权演进: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原始公有产权起源:唯物史观原理“失灵” (二)产权演进模型:“基本矛盾推动说” (三)“经济力界定产权论” 三 流通费用、交际费用和交易费用 (一)生产和非生产:两种费用的划分 (二)马克思的交易费用意识 (三)比较: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 四 本章小结第四章 资本产权 一 人的产权和物的产权 (一)人和物:社会生产的两个要素 (二)人的产权和物的产权 (三)产权与人权 二 “商品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变” (一)从物的产权到资本产权 (二)资本产权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 (三)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初始产权”形成 (四)资本正常积累:资本产权的自行强化 三 “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 (一)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 (二)增值是资本的内在职能——资本的剩余索取权 四 本章小结第五章 劳动产权 一 劳动力和劳动产权 (一)劳动力:“能动的生产要素” (二)劳动产权的内容 (三)劳动产权的历史形式 二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产权 (一)雇工所“有权要求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 (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 (三)工作日决定上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定理” 三 “权利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 (一)劳动力产权的统一和分离 (二)劳动产权与资本产权对立的历史性质 四 本章小结第六章 土地产权 一 土地产权的性质和权能 (一)“土地物质”、土地资本和土地产权 (二)土地产权权能的统一和分离 (三)土地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 二 资本主义土地产权 (一)资本主义土地的“两权分离” (二)“地租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土地产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三)马克思的土地国有化思想 三 马克思与“新制度”:土地产权理论比较 (一)新制度经济学土地产权理论 (二)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土地产权理论比较 四 本章小结第七章 阶级、产权与社会和谐 一 阶级、阶层与和谐 (一)阶级、阶层、利益集团 (二)和而不同:和谐的实质 二 和谐社会的产权基础 (一)产权正义:财产权的保护和限制 (二)财产权: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 (三)劳动产权和弱势群体:维护好社会和谐的“安全阀” 三 本章小结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绪 论一理论背景和研究目的(一)理论背景我选择马克思产权思想这一论题,除了个人兴趣之外,其更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在于新一轮“政治经济学热”在中国的兴起,以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权改革实践的如火如荼。与一个时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受到冷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一股“政治经济学热”正在出人意料地悄然兴起。政治经济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以政治经济学命名的期刊杂志、名之以“政治经济学分析”之类的论文著作、关于“×××的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层出不穷。曾几何时,政治经济学学者曾以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名称缩改为“经济学”为时髦,今天却以把其经济学研究称作“政治经济学分析”为新的时尚。“政治经济学热”本身已成为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
后记
本书属于经济学说史的范畴,其研究对象不是某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而是一种特定的经济理论,即马克思的产权经济思想。因此,与那些政策性研究的课题最终要提出对策性建议不同,本书的任务是从产权思想上复原马克思,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即弄清楚被研究者的思想是怎样的,而不是研究者主张怎样的因应对策。与此相对应,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也是作者对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看法,而不是要对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怎样。下述观点作为本书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看法,是从全文“提炼”出来的而不是“摘录”下来的,因此,它们每一个观点都足作为一种“灵魂”贯通于全书,贯穿和体现在正文各章的内容中,而不是“直接存在”于某一章。一 主要观点和结论第一,对阶级人的人性判断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前提假设。往认识沦意义上,马克思关于“现实人性”有诸多判断,如社会人、历史人以及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批判等,但在方法论意义上,尤其在产权学说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最直接人性判断就是关于阶级人的假设。马克思对产权一般、资本产权、劳动产权、土地产权的理解都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阶级人假设与劳动价值论假设的结合是其产权学说倾向于劳动阶级利益而批判剥削阶级行为的理论原因。
编辑推荐
《马克思的产权思想》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