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江丕盛 等编 页数:362
Tag标签:无
前言
在过去,宗教在西方既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说她是公共的,因为她是西方文明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有很多慈善事业以及社会机构是由教会和宗教组织创办的。说她是私人的,如同现在,因为她是个人对终极者的经验及信仰,体现在每个人的核心价值当中。但足在最近几十年,“宗教价值”和“公共论坛”之间开始充满了张力。特别是约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出版以后,公共论坛中的宗教似乎日益成为令人窘迫和不安的话题。那些捍卫宗教价值的人在阐述宗教价值之前不得不先尽力捍卫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合法地位。 而中国在1949年以前,宗教是公共的,同时也是私人的,但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她是公共的,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私人性,个人不能自由选择他或她自己的宗教。她是私人的,是因为宗教并不容易在公共领域获得公共决策的影响力。然而,在1949年以后,随着东西方迅速拉近距离,中国宗教也已经获得了在西方意义上的私人性,而且中国的公共空间也越来越世俗化。
内容概要
对“宗教价值”与“公共价值”的关系问题,中西文化之间开始有了意义深远的对话。在中国当代社会及其思想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如何在“公共空间”尊重“宗教价值”,以对话、理解、和谐的方式共构“公共价值”。为此,中国学术界近年来展开了对“公共价值”和“公共宗教”的研讨,尤其是在对基督宗教相关领域的探索上有着侧重,并展开了广泛的国际对话与合作。这本书收集了17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突出表现了中西方学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
作者简介
江丕盛,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系主任及教授,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作者简介前言一 理论进路 公共宗教、宗教价值和公共论坛——东西方的对话 论宗教的公共性及其对中国宗教之意义 宗教价值和公共生活:默认理念之间的冲突? 并非每种神学都是公共神学:公共领域中的神学 宗教信仰是一个公共价值:一个基督教的观点 宗教的人性向度——有关宗教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命题 概论儒学的一元论特征及其普遍意义——对宗教进入公共生活何以可能的一个研究 基督教、自然主义与人权的基础 拒宗教于千里之外的公共论坛——对公共理性与公共宗教的反思 信仰与全球化二 实践进路 自己的声音:多元化世界中的公共信仰 教会与公共领域——荷兰处境的视角 宗教、良心与公共领域 为什么回到洞穴?——关于宗教与公共领域的一些反恩 宗教信仰、语言游戏及公共讨论 公共生活中的神圣之维——当代中国的宗教理解 公共宗教的三种类型以及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附录一 中英人名对照附录二 中英词汇对照
章节摘录
一 理论进路 公共宗教、宗教价值和公共论坛——东西方的对话 一 宗教于社会的临在 有关宗教的出现、临在和怎样的可见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在像德国那样的国家,教会的存在仍然是很明显的,根据其不同传统,教会的存在是政治性的,这不单是指某种“政教关系”仍然存在,也是指教会与“大众”、“公共空间”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要讨论的课题包括:“政教关系”、“教会与公共空闻”和“教会与社会”,每一个课题又带出不同问题,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教会与公共空间”,多于政教关系。国家、政府和法例都很视乎公共的讨论。 “教会的公共可见性”和“宗教在多大程度上是私人或个人的实践”: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虽然两者也有关联。有些传统(如新教传统)在这个问题上最少有两种不同答案:一种倾向私人甚或个人化的宗教实践,而另一种则强调宗教的不同实践是属于一个教会群体,也与大体的政治和社会群体相关。①我想新教某种程度上(和天主教)的典型做法是不会把宗教私人化的,因为敬拜本来就不是私人的,而任何宗教实践(最少原则上)都要与这“公共”的敬拜相关。路德宗传统是一个主要的基督教传统,⑦它的核心也包括公共敬拜的实践,且强调聚集一起来聆听上帝话语的是一个“会众”,而不是个体组成的乌合之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