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侯惠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9出版) 作者:侯惠勤 页数:580
前言
从鸦片战争开始,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力图探索出一条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一理想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华儿女始终在苦苦探索着。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革命进步打开了新的一页,但很快又陷入军阀混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的伟大革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探索了一条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中国共产党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命题,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因此,我们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从根本上说,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和顺利发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形成和不断丰富,也就是不断应对历史条件的变化、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过程。
书籍目录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一 “中国奇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理论根据四 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时代根据五 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根据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和人民意愿的正确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现实根据第一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第一节 理论创新的制度基础一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二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第二节 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一 真理标准大讨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开创二 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 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第三节 理论创新的共同政治原则一 “六条政治标准二 “四项基本原则三 “四信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据和立足点第一节 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战略判断一 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 时代主题下的中国境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三 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和契机四 新的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第二节 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重新定位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二 发展是把握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立足点三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国情的要求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党情的历史分析和科学把握一 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二 党员、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新变化三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对党情科学把握的重大部署第三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轨迹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性创新一 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认识局限,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二 破除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对立,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三 破除抽象的社会主义优越论,确立改革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四 破除社会主义的封闭式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第二节 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一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面临的新挑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执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整体性创新一 面对战略机遇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三 对发展中重大矛盾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四 把发展提升为重大的整体性战略: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第四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第一节 “结合”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一 “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式的哲学根据二 “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式关键在党,根本在党三 最根本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四 “结合”的关键:中国现实和世界趋势在理论创新中的良性互动第二节 “结合”的方法论特征一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二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三 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结合第三节 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结合”的新鲜经验一 改革开放宏观领域中的“结合二 改革开放具体领域中的“结合三 改革开放保证条件上的“结合第五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与动力第一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机制一 理论创新的调查研究机制二 理论创新的党内民主机制三 理论创新的学习机制四 学术创新的转化机制第二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第六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后记
章节摘录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和成就,越来越展示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远历史意义。1.真理标准大讨论直接关系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关系到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和人民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明确了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明确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摆脱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桎梏,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改革开放的决策直接相关通过这场大讨论,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出现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党和人民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引导下,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联系起来,在思考理论问题的同时,着重探索国家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所以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后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又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仔细梳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程和轨迹,深刻揭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和机制,系统总结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经验和规律,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中国共产党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命题,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因此,我们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从根本上说,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和顺利发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形成和不断丰富,也就是不断应对历史条件的变化、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过程。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