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孙国峰 页数:212
前言
产权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主体的劳动和市场效率,国有企业改革如此,农村产权改革更是如此。我们知道,农村产权改革是走在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代表的城市产权改革前面的。但它却在产权的进一步深化上落后于城市产权改革。农村产权改革的现状不利于农村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培育,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向企业化发展。相对于城市产权改革,我国农村产权改革实际上处于一种“锁定”困境。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由于担心土地在将来会被调整(或收回)而不愿意或不敢进行长期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作为对农地享有所有权(也就是最终支配权)的各级政府管理者则不会“真正”关心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他们关注的是农地调整过程中所产生的租金问题。正如代理理论所分析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与管理主体之间不存在激励相容条件。他们之间不存在合力(或合作)的制度约束基础,加上我国这种由计划经济延续而来的具有强大控制力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农民在农地的最终处置上则基本没有任何抗争的权力和习惯。当他们的权利被损害时,并没有一个独力的(或中立的)的制度设计能够为他们主动维权,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上诉”这一条途径。而这个“上诉”对象恰恰是“侵犯”他们权利的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这就形成了一个制度怪圈:管理主体主动“侵犯”农民权利,农民被动“求助”管理主体。这种制度怪圈就只能导致机会主义盛行和大量的“贪渎”出现。的确,如果把我国的产权改革分成三个阶段的话,农村产权改革就是属于“小步子的”、“试验性的”、“微调的”的第一阶段,城市产权改革则是在农村产权改革基础之上的“比较彻底的”、“具有理论和实践突破的”的第二阶段。而面对由于城市产权改革脐带来的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选择权的急剧膨胀,农村产权改革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已经在所有权代理者的“疯狂寻租”面前成了改革者无法绕开的巨大障碍。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产权改革的第三阶段已经“被迫”走上议事日程。
内容概要
本书稿是作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拟从我国产权改革的系统性出发,通过分析城市和农村产权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非平衡问题,剖析基于这种非平衡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与农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浙江省这一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产权改革非平衡演进过程中农地可持续利用相关变量的动态考察,旨在揭示这种非平衡及其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与农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内在矛盾,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破解产权改革非平衡和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可信答案。
作者简介
孙国峰,男,1969年2月生。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1997年9月- 2000年 6月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问题。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2003年10月-2005年9月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变迁;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参加中组部 “博士服务团”赴甘肃挂职锻炼;2005年—2007年在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5年来在《新华文摘》、《管理世界》、《经济学家》、《改革》等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制度演进的互利原则研究》(获2004年 “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我国农地制度安排与经济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原始积累分析》等两部;编著《区域经济导论》一部;主持完成了两个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一个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课题、一个浙江工商大学基金前期课题(2004)和一个浙江省社科联课题(04N03),正在主持一个浙江省哲社规划重点课题。
书籍目录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几个基本概念 一、经济人的有限理性 二、机会主义倾向 三、搭便车 四、制度及制度变迁 五、所有权与产权 六、土地制度 七、土地产权 八、土地产权制度 九、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第四节 框架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理论创新 二、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一章 产权与权力:论土地要素的性质与理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地产权的历史衍变 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产权制度 二、奴隶制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与封建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三、资本主义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四、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产权制度 五、简评 第三节 理论回顾 一、环境、资源禀赋与经济系统的自我积累 二、公平与效率的内在要求 三、利益博弈和诱致性变迁 四、简评 第四节 土地要素的性质:一个新的理论解释 一、多变的理论与不变的土地特性 二、土地的自然属性与资本的社会属性 三、国家权力与伪土地所有权的结合 四、家庭承包制的自然经济性 五、国家权力如何体现对农民利益的市场化保护 第五节 小结第二章 城市和农村产权改革非平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农村产权改革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阶段 三、改革之争与改革“红线” 四、简评 第三节 城市产权改革 一、改革阶段 二、改革理论 三、土地要素安排 四、简评 第四节 产权改革非平衡的提出及成因比较 一、界定 二、背景比较 ……第三章 产权改革非平衡、原始积累与农地可持续利用第四章 农地集体所有、经营模式与农地可持续利用第五章 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第六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产权与权力:论土地要素的性质与理论 第一节 引言 本章首先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土地产权制度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描述,目的在于让我们在具体研究本书的核心问题时能够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纵向了解。的确,横向比较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土地产权这一特殊的人类制度安排而言,掌握其历史脉络却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只有梳理了人类为什么会走过或选择这样一条颇显共性的道路,才能更加理性地比较存在于当前现实中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也才能更加充满信心地驾驭和展望我们在这一制度安排上的主动选择。任何事物的研究都离不开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在梳理前人关于这一问题的近成定论的工作中,首先所强烈感受到的就是存在于土地产权安排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这在后面第三节理论回顾中要仔细论及,但是在历史问题的可见的线索中,却始终贯穿着公平和效率相互争斗的声音。其实,任何制度安排都难以避免被这一问题所直面的尴尬。而原因也正在于任何制度安排就狭义而言都离不开人这一社会主体。这就隐隐地说明了一个这样的道理,无论历史上存在过或存在着何种土地产权制度,它们也最终都是为人这一主体而设并且因为这一主体而发生变迁。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历史也罢,理论也罢,人以及围绕着人而发生的利益纷争果然成了事件的核心。制度果然是在这样的一个路径中前进吗?如斯,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我们的实践和理论在这一变迁中的位置和作用?我们又如何能够理性而清晰地剖析本应和我们自身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任何社会问题?抱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作为研究者的世界观到底该如何选择?我想,在进行眼花缭乱的研究分析之前,首先分析自己的立场也是十分重要的。
编辑推荐
《产权改革非平衡与农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从我国城市和农村产权改革的整体视角出发,遵循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研究路径,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博弈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以理论规范分析、宏观分析、中微观分析和实证分析为四个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研究体系,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破解产权改革非平衡和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可信答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