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贺善侃  页数:287  

内容概要

近年来,作者指导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这一专题,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写成了系列学术论文(大部分为硕士论文)。 本书就是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经作者系统整理撰写形成。全书分为九章,导论论述了现代科技的社会化;第一章“推动社会经济”在张新硕士论文《论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整理而成;第二章“拓展社会交往”在吴广升硕士论文《论科技的发展与交往形式的演变》基础上整理而成;第三章“推进法律更新”在魏浦雅硕士论文《论法律对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基础上形成;第四章“促进社会转型”在张艳阳硕士论文《论社会技术形态与社会转型》基础上整理而成;第五章“开阔认识领域”以周德红硕士论文《科学技术发展与认识主客体关系的拓展》为基础并吸收周美伦论文《对博客现象的哲学透视》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第六章“提升决策水平”在彭慧娟硕士论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理性决策研究》基础上整理而成;第七章“强化人文关怀”在高淑桂硕士论文《科技发展中人文忧患实质探究》基础上整理而成;余论“凸现科学家社会责任”在吴剑飞硕士论文《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基础上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贺善侃,现任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逻辑思维与科学认识论。1997年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03年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已出版专著《发展哲学研究论纲》、《实践主体论》、《辩证逻辑与现代思维》、《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创新思维概论》,主编《社会哲学引论》、《思维艺术学》、《改革:中困现代化之路》、《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共30多本。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月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次获学术成果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现代科技的社会化  一  现代科技的社会化本性  二  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功能  三  现代科技的社会化价值第一章  推动社会经济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一  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领域的五次革命    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  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特征    四  “信息化”概念界定  第二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  C.弗里曼等人的“技术经济模式”理论    二  信息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  第三节  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一  现代信息技术在推进社会经济结构演变中的具体表现    二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  第四节  对当代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一  关于我国信息化发展道路问题    二  关于“数字鸿沟”问题    三  关于全民信息意识问题第二章  拓展社会交往  第一节  前信息社会科技发展与交往形式的历史演变    一  人类交往形式历史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  前信息社会人类交往形式的演变历程    三  前信息社会的社会交往与科技的互动    四  前信息社会科技影响交往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网络交往新形式    一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网络交往形式的形成    二  网络交往形式的新特点    三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交往形式变革的新机制    第三节  网络交往推进社会文明发展    一  交往的社会功能    二  网络交往的社会作用      三  现代科技推进交往发展趋势展望第三章  推进法律更新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法律理论和手段    一  科学发展影响法律理论和观念    二  现代技术发展影响法律手段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法律更新表现种种    一  推动立法的发展    二  推动司法、执法的发展    三  推动法律意识的进步    四  推动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    五  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法律的复杂性第四章  促进社会转型  第一节  社会技术形态: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一  社会形态与社会转型    二  技术发展与社会技术形态变迁    三  社会技术形态变迁推动社会转型  第二节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转型    一  信息技术促成信息化社会的形成    二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当代社会转型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技术形态转型    一  当代中国的社会技术形态    二  中国社会技术形态转型之路第五章  开阔认识领域  第一节  基于经典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认识主客体关系论述    一  古代哲学对认识主客体关系的论述与古代科学    二  近代哲学对认识主客体关系的论述与近代科学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主客体关系的论述与近现代科学发展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对认识主客体关系的新揭示    一  主体性原则的加强    二  关注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    三  主客体交互作用中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新揭示  第三节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人类认识领域的新拓展    一  认识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强化    二  虚拟实践形式的出现    三  知识共享思想平台的构建    四  沟通“三个世界”快捷通道的形成第六章  提升决策水平  第一节  理性决策的演进与困惑    一  全面理性决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二  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三  理性决策优化条件分析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决策的完善    一  信息技术支持决策现状    二  信息技术何以支撑决策    三  信息技术的非完备性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认知的拓展    一  信息技术与主体认知    二  信息技术与主体实践    三  信息技术支持决策的未来展望第七章  强化人文关怀  第一节  科技发展中人文忧患表现及其实质    一  科技发展中人文忧患表现    二  科技时代人文忧患成因及实质  第二节  科技的本性:科技与人文的统一    一  科技统一于人文    二  人文离不开科技    三  认识的误区:割裂科技与人文的缘由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文忧患的现实途径    一  确定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新视野    二  确立协调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新途径余论  凸现科学家社会责任  一  凸现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缘由  二  科学家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三  正确看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推动社会经济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独特生产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而全面推进信息化则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考察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离不开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离不开揭示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从理论上对我国未来信息化发展道路做出预测。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一 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领域的五次革命  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时时都在处理各种信息。综观历史,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大致经历了五次革命性的变革,统称为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起源于言语的出现。客观事物只有被人所感知,由人的思维所把握、认识,并且通过人所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以主观信息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它相关的信息才能被传递出去。言语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信息载体,主要用于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它的出现开发了人类的口说、耳听等信息功能,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增强了人类认识及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从而大大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另外,言语的使用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加速社会组织化进程的动力。但是,言语作为信息载体的最大不足就是难以存储。其次,声音信息的传播受媒质的影响很大,难以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交流。为了解决言语在信息存储以及大跨度时空传递上的困难,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创造出言语的物质外壳——文字。  文字可以将言语所要传递的信息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之上,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在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方面的能力。文字的出现可被称为人类信息技术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从甲骨到纸张,从磁盘到光盘,随着信息载体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人们还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符号系统,用以代替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存储和传递与这些物质对象有关的信息,以满足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文字的表达形式,成为当今表达、传递、存储各类信息的重要工具。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印刷术的发明为标志。印刷术的出现提高了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的效率,便于信息的大量生产和流通。l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印刷术从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自动化,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微型计算机和激光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印刷术的改造。计算机数字排版和激光扫描不仅使排版印刷成为历史,而且使印刷的质量和速度空前提高,顺应了当前信息爆炸性增长和迅速传递的时代需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