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萧灼基  页数:532  字数:59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5月5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一百九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拙著《马克思传》的出版,是我本人向伟大的革命导师致以崇高敬意的最好方式。    写一部关于马克思的个人传记,是我近五十年的最大心愿。1953年9月,我从广东汕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主修政治经济学专业,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三年后我被推荐读研究生,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苏星教授、张朝尊教授以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权威卡拉达耶夫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钻研《资本论》,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从那时起,我就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终生任务,从此踏上了毕生追随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旅程。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深深吸引了我,马克思个人纯洁高尚的品格时刻感染着我,因此,我还在读研究生时,便产生了要写一部关于马克思个人传记的想法,以借此向伟大的革命导师致敬。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初,当弗·梅林的《马克思传》中文版成功问世之后,我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要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传》。    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我沉浸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资本论》等相关文献资料中。在那里,我愈发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愈发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熠熠生辉的思想。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战火与激情的革命年代,感受到了历史巨轮滚滚前进的波澜壮阔,看到了两位革命导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我似乎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马克思是如何在海牙代表大会上义正词严地驳斥巴枯宁分子,亲耳聆听了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上喊出的那响彻云霄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马克思恩格斯通讯录》中,我看到了一封封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信件,字里行间中透露着两位革命导师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精辟见解。    二十多年的苦心孤诣,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1983年,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时,拙作《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出版了,这本书主要记录了马克思在年轻时代的学习、工作以及进行理论创作和参加革命斗争的情况。这既是对我前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小小的奖励,也是对我继续努力以最终完成《马克思传》的一种鞭策,它就像一部戏的前奏,鼓励着我再接再厉完成这部戏剧的主体。但是,要把马克思丰富多彩的传奇人生和他那以严密的逻辑贯穿起来的革命思想完整地记录下来,如果没有时间的浇铸,是难以想象的。于是,在《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带来的短暂喜悦之后,我又回到了堆积如山的资料当中,再次踏上了追寻马克思生活、思想和斗争足迹的路程。我还在1998年专程赴欧洲进行了一次考察,沿着革命导师当年走过的路程,从特利尔到波恩、从科隆到布鲁塞尔、从巴黎到伦敦,在他每一处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我都尽可能地去寻找他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在这一过程中,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无处不在,他那睿智而坚毅的目光似乎仍然在统摄着多元化的欧罗巴大地,仍然对人类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正像梅林在其《马克思传》序言中所写道的:“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写作《马克思传》的过程中,除了搜集资料、从书本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外,我还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利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来指导我的个人实践与理论研究,以期望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恰好中国在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试验,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在从传统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我本人有幸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关于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    在这一过程中,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所具有的巨大指导意义。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始终纷争不断、难有定论。我本人在1981年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即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经营权)归企业。这在今天虽然已经是市场经济的常识,但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突破。而这一思想的来源便是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三卷中关于借贷资本两权分离的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一成果对国有企业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本人有幸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以及全国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另外,1989年,我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等文稿中,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1991年,我发表了《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一文,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些观点及另外一些观点,当时曾被有些人视为异端,现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这些观点,恰恰是我本人在较深人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来的。    在这里,我没有任何炫耀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能够正确指导中国实践的。因此,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那巨大的生命力。从而也能让我更有信心完成《马克思传》。    相对于其他作者撰写的《马克思传》,在本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书注重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这就突出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形象,革命的理论来自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既是学者,又是革命家。当革命需要的时候,他会立即放下研究工作,从事实际活动。例如,书中分析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时,强调了马克思参加工人运动,直接与工人结合的作用。    2.本书注意从重要理论著作的内容和写作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特别注意对过去研究和介绍较少的一些著作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介绍。例如,《中学论文》、《博士论文》、《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神圣家族》等。这些不仅能使读者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而且有助于全面了解马克思著作的内容。    3.本书对马克思传记本身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如第一章学生时代,我从当时历史条件、理论斗争等方面的分析,解答了马克思在大学时代为什么要专攻哲学的问题。又如在第四章对正义者同盟改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本书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对《资本论》作了全面细致的介绍。正如《马克思传》作者梅林所说:“对《资本论》惊讶的人多,读它的人少;惊叹的人多,理解的人少”。因此,我用了两大章篇幅详细描述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对他的三部手稿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对《资本论》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如资本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人们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解。    5.从宏观上来看,本书对《资本论》创作史的分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资本论》创作史分期,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本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程度和《资本论》整个科学体系的完善程度,把《资本论》创作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3-1849年)是创作《资本论》的准备阶段,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形成。这个阶段,马克思奠定了《资本论》的方法论基础,并且已经知道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如何产生的。第二阶段(1850-1865年)。写作《资本论》手稿。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建立。这个阶段,马克思写了《资本论》的三部完整的手稿,研究了《资本论》理论部分和学说史部分的所有重要问题,建立了《资本论》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阶段(1866-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广泛传播。    6.在结构方面,本书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充分。另外,本书在马克思传记的结构中做出了若干新的尝试。例如,我认为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清算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为了突出这一点,本书进行了专门研究。又如过去一般的传记都把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下限。而我个人认为,1848-1849年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实践,是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尤其是通过对马克思在《新莱茵报》上发表的大量文章进行分析后,我把这个时期作为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下限。    7.另外,本书在参考材料的使用上,运用了很多新的研究资料,如马克思在1844年左右写了很多哲学手稿,通过对这些手稿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通讯录》的发掘利用,对于完善本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出版的这本《马克思传》,包括十三章内容,而我在开始构思这本传记的章节结构时,原本打算写十五章。其中,在第七章“动荡生活简记”和第八章“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的中间,还包括一章内容,即“突破资产阶级的精神封锁”。主要是要记录革命导师马克思在面对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政治迫害和精神封锁时,依然不屈不挠、顽强地坚持理论创作和政治斗争。在第十三章“向巴黎工人致敬”之后,还准备再写一章——“向伟大的革命导师致敬”,主要是要记录在马克思逝世之后,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对马克思进行了疯狂地反扑,对其个人进行了极其恶劣的人格诬蔑,而革命导师恩格斯领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坚决维护马克思的个人声誉,捍卫马克思的思想。    但是,2007年初的一场疾病,让我不得不暂时停止写作工作,导致这两章内容至今尚未完稿。虽然,目前已经出版的十三章内容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表达我的写作意图,缺少的两章内容也并不影响全书的整体性,但这依然让我感到十分遗憾,我为没有能够将一本更加完整的《马克思传》呈献给广大读者而感到遗憾。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治疗,目前,我的身体已经得到很大的恢复,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恢复中断已久的写作工作。到那时候,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马克思传》中未写完的两章内容补充进来,从而使我的这部作品在结构上能够更加完整。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整整三十周年,同时我们也将迎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一百九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日子里,能够实现我五十年来的最大心愿,将我的《马克思传》呈现给大家,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与莫大的欣尉。    由于本书写作时间很长,大部分资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整理的,参考文献版本较早,现在已无力按照新版本更新了。另外,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脚注中一律未注明版本,只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加以注明。特此说明。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萧灼基    2008年3月于中海紫金苑

内容概要

相对于其他作者撰写的《马克思传》,在本书中,作者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书注重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这就突出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形象,革命的理论来自革命的实践。    2.本书注意从重要理论著作的内容和写作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特别注意对过去研究和介绍较少的一些著作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介绍。    3.本书对马克思传记本身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    4.本书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对《资本论》作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5.从宏观上来看,本书对《资本论》创作史的分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资本论》创作史分期,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看法。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程度和《资本论》整个科学体系的完善程度,把《资本论》创作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3-1849年)是创作《资本论》的准备阶段,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形成。这个阶段,马克思奠定了《资本论》的方法论基础,并且已经知道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如何产生的。第二阶段(1850-1865年)。写作《资本论》手稿。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建立。这个阶段,马克思写了《资本论》的三部完整的手稿,研究了《资本论》理论部分和学说史部分的所有重要问题,建立了《资本论》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阶段(1866-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广泛传播。    6.在结构方面,本书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充分。另外,本书在马克思传记的结构中做出了若干新的尝试。    7.另外,本书在参考材料的使用上,运用了很多新的研究资料,如马克思在1844年左右写了很多哲学手稿,通过对这些手稿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通讯录》的发掘利用,对于完善本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萧灼基,男,汉族,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特邀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为人类服务才是最幸福的人 (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 (二)亨利希·马克思一家 (三)在特利尔中学 (四)《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五)从波恩大学到柏林大学 (六)一个灿烂辉煌的名字——燕妮 (七)年轻时的诗歌创作 (八)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 (九)《博士论文》 (十)走向社会第二章  以“批判的热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一)在舆论上揭露最伪善的封建专制君主——威廉四世 (二)第一篇政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三)在《莱茵报》上发表的评论 (四)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五)查封《莱茵报》事件 (六)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七)奔向新世界的新首府 (八)创办一种主张彻底改造社会的定期刊物——《德法年鉴》 (九)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十)在巴黎的研究工作 (十一)清算青年黑格尔派 (十二)《论犹太人问题》 (十三)《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十四)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和《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 (十五)巴黎《前进报》第三章  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最初文献 (一)两位伟大导师的历史性会晤 (二)在布鲁塞尔的研究工作 (三)人的异化与劳动异化 (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五)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六)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七)《——答蒲鲁东先生》第四章  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组织与联合 (一)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二)魏特林粗陋的共产主义 (三)批判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四)批判蒲鲁东新救世主社会主义 (五)《反克利盖的通告》 (六)改组正义者同盟 (七)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 (八)布鲁塞尔区部和共产主义宣传 (九)《雇佣劳动与资本》 (十)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十一)团结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十二)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十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的党纲第五章  在欧洲革命高潮中初露锋芒 (一)欧洲燃起革命的火焰 (二)从布鲁塞尔到巴黎 (三)创办《新莱茵报》 (四)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五)在民主协会的活动 (六)科伦工人联合会 (七)反对哥特沙克和波尔恩 (八)为德国的统一而斗争 (九)资产阶级与反革命 (十)批判“议会痴呆症” (十一)反对封建农奴制度 (十二)高举六月革命的旗帜 (十三)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辩护 (十四)向欧洲各国反动势力开火 (十五)在敌人的法庭上 (十六)别了!只是并非永别 (十七)德国维护帝国宪法运动 (十八)反动派的胜利是暂时的 (十九)欧洲恢复了反动的“秩序” (二十)青年马克思的光辉形象第六章  研究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一)在伦敦定居下来 (二)聚集革命力量 (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四)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五)剖析法国阶级斗争的辉煌杰作 (六)以无与伦比的历史洞察力描绘波拿巴政变 (七)提出一个大胆的革命战斗口号 (八)反对维利希一沙佩尔的分裂活动 (九)反对流亡中的大人物 (十)普鲁士政府对科伦共产党人的迫害 (十一)《揭露科伦共产党人审判案》 (十二)同盟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第七章  动荡生活简记 (一)贫困与饥饿 (二)死亡的威胁 (三)贫病交困的战友 (四)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和自我牺牲 (五)动荡生活中的小块绿洲第八章  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一)钻研经济和历史资料 (二)精心设计科学大厦的蓝图 (三)《资本论》第一部手稿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导言 (五)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科学表述 (六)《资本论》第二部手稿 (七)《资本论》第三部手稿第九章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一)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撰写《资本论》的动因 (二)《资本论》第一卷整理和修订 (三)资本的生产过程 (四)资本的流通过程 (五)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六)《剩余价值理论》 (七)理论创作的光辉典范 (八)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 (九)维护《资本论》科学性的斗争 (十)《资本论》在全世界的传播 (十一)《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第十章  第一国际——从事社会活动的最重要时期 (一)19世纪50-60年代欧美工人运动重新兴起 (二)第一国际的灵魂 (三)总委员会的实际领导者 (四)日内瓦、洛桑和布鲁塞尔代表大会 (五)在讲台上扮演“哑角”的特殊贡献 (六)英国工联、《工资、价格和利润》 (七)支持普选权斗争 (八)美国南北战争、波兰和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第十一章  反对拉萨尔主义 (一)装腔作势、爱好虚荣的人 (二)与拉萨尔主义的斗争——第一国际成立之前 (三)与拉萨尔主义的斗争——第一国际成立之后 (四)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诞生 (五)哥达纲领批判第十二章  反对巴枯宁主义 (一)《忏悔书》与“革命者” (二)粉碎巴枯宁派篡夺“国际”领导权的阴谋 (三)巴塞尔代表大会上的斗争 (四)与巴枯宁主义的持续斗争 (五)海牙代表大会上的胜利 (六)对巴枯宁主义的彻底清算 (七)第一国际的解散第十三章  向巴黎工人致敬 (一)援助法国工人运动 (二)普法战争与德国统一 (三)对法国工人运动的指导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马克思以满腔热情欢迎法国革命。他同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其他领导人一起,向法国人民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他们对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坚信“同法兰西紧紧毗邻的民族将最先追随法兰西走上它刚刚走过的道路”。    3月1日,马克思收到法国临时政府的邀请信,临时政府热烈赞扬马克思“为神圣事业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而斗争”的精神,衷心欢迎这位“勇敢而正直”的自由之友重返巴黎。信中写道:“暴政把您放逐,自由的法兰西向您……敞开着大门。”马克思接受了邀请,准备奔赴法国。    这时,比利时也出现革命形势。比利时王国政府一方面放出空气,好像只要人民愿意,国王利奥波德就准备逊位,“这是对比利时民主派设下的圈套,目的是使他们不要采取任何坚决的行动来反对这样慈祥的国王。”另一方面把大批民主主义和共和主义者投入监狱。政府还故意挑拨比利时人民与侨居布鲁塞尔的外国人的关系,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情绪,转移人民视线;并以所谓“身份证欠妥”或“没有工作”等为借口,把大批外国革命者逮捕入狱,驱逐出境。比利时政府的政治迫害,很快落到当时担任布鲁塞尔国际民主协会副主席的马克思身上。    1848年3月3日下午5时,比利时政府下令马克思必须在24小时内离境。当天晚上,马克思正在收拾行装,突然一个警官带着十名警察闯进他的住宅,搜查了整个房间,蛮不讲理地把他逮捕。    马克思被捕后,他的夫人立刻去找著名律师、国际民主协会主席若特兰,请他采取必要的措施。马克思夫人回家的时候,警察竟然在家门口把她逮捕,极其粗暴无礼地把她与一些流浪女人关在一个监狱里。她的全部“罪名”,就是她虽然出身于普鲁士贵族家庭,却赞成丈夫的民主信念!    比利时政府对马克思的迫害,特别是对马克思夫人的侮辱,激起了广大公众的愤怒和抗议,迫使政府不得不在第二天释放他们,并把逮捕他们的警官撤职。但是,当他们从狱中出来,24小时的期限已到。他们只好匆忙离开布鲁塞尔,连最必需的东西都来不及带走。    3月5日,马克思来到处于革命高潮中的巴黎,立即进行了紧张的活动,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领导机构。    二月革命爆发时,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不久,是一个人数不多的秘密宣传团体。同盟在德国大约有30个小组和支部,在许多地方还有个别盟员,在国外领导着一些公开的工人教育协会。但是,“这个不大的战斗队,却拥有一个大家都乐于服从的第一流领袖马克思,并且赖有他才具备了一个至今还保留其全部意义的原则性的和策略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由于法国爆发革命,设在伦敦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决定将自己的职权移交给马克思领导的布鲁塞尔区部委员会,以便就近指导欧洲大陆革命运动。当伦敦中央委员会的决定传到布鲁塞尔时,当地已实行戒严,不能从事任何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已决定离开布鲁塞尔。3月3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解散布鲁塞尔中央委员会,把中央委员会迁往巴黎;授权马克思独自实现中央委员会对同盟一切事务的领导,亲自选择人员成立新的中央委员会。3月11日,马克思在巴黎成立新的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恩格斯、沃尔夫、沙佩尔等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德国形势。革命前夕,他们已经深深感到德国国内封建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十分激烈:“当时只有上层贵族和上层文武官员是现存制度的唯一可靠的支柱;下层贵族、工商业资产阶级、各大学、各级学校的教员甚至一部分下层文武官员都联合起来反对政府;在这些人后面还有心怀不满的农民群众和大城市的无产阶级群众,他们虽然暂时赞助自由主义反对派,但已在以异常的方式议论着要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里;资产阶级准备推翻政府,无产阶级则准备随后再推翻资产阶级,而就在这样的时候,政府却顽固地沿着那条必然要引起冲突的道路走去。”这种情况表明,革命的形势日益逼近。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革命寄予很大的期望,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将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现在德国革命已经爆发,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原则和德国的情况,写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经过共产主义同盟中央委员会讨论通过,由全体中央委员署名发表。    《要求》共有17条,全面阐述了德国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具体政治、经济要求。    第一,“全德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这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德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必须打倒各邦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因此,争取国家统一和推翻封建王朝的任务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消灭封建制度。《要求》提出,必须取消一切封建贡赋、代役租和劳役,废除封建农奴制。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第三,改善群众生活。《要求》代表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出立即实施普遍免费教育,取消食品税,组织国家工厂,保证所有工人都有生活资料,照顾丧失劳动力的人的生活等。    第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要求》提出,建立代议制国家,凡年满21岁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发给议员薪金,使工人代表能够参加议会;实行全民武装,使人民掌握强大实力。    第五,限制私有财产,国家掌握运输工具。《要求》提出:没收各邦君主的领地和其他封建地产以及一切矿山、矿井等归国家所有,限制继承权,实施高额累进税;国家掌握一切运输工具,铁路、公路、运河、轮船、邮局等,全部归国家所有,归人民支配。这些措施,已经超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    最后,《要求》向德国人民发出庄严的号召:“为了德国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小农利益,必须尽力争取实现上述各项措施。因为只有实现了这些措施,一直受少数人剥削,并且今后还有可能受少数人压迫的德国千百万人民,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和作为一切财富的生产者所应有的政权。”    P197-199

后记

半个世纪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心中有太多的感慨。在书稿即将付梓刊印之际,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授业恩师,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苏星教授、李宗正教授、鲁有章教授、张朝尊教授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权威卡拉达耶夫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许多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经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执著信仰。正是由于他们的悉心指导,我才能取得今天的学术成就。他们对我的教诲,是我终生难忘的。    我还要特别感谢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许涤新教授、冯兰瑞教授、于光远教授、季啸风同志等对我的言传身教,使我获益匪浅。    在同辈经济学家中,经常与我参加学术会议研究问题、切磋学问的更多。其中,汤在新教授、胡一雅教授、杨国昌教授、熊映梧教授、曾牧野教授、于俊文教授等,对我的指教和帮助,使我难忘。    在学术界,我有许多年轻朋友。李晓西教授、魏杰教授、樊纲教授、韩志国教授等中青年经济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对我很有启发。    从教40多年,我指导培养了许多学生,有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有访问学者。他们中有的已经在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工作,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已经成为成就突出的企业家、金融家。在指导他们学习与研究时,师生之问共同切磋,互教互学,使我获益良多。    我要感谢在我病重期间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亲朋好友们,正是你们的关心和鼓励,汇成了我克服疾病、不断进取的意志。    在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我的博士研究生孙楠、鲍延磊、焦健帮助我整理材料,校对文稿。特别是董继华,他正处在撰写博士论文的阶段,为了本书的出版,奉献了很多时间,做了大量的不可替代的工作。在此表示我的谢意。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冯斌先生,他们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正是他们给我的鼓励和帮助才能使本书如期与读者见面。    由于本人能力所限,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原谅。    萧灼基    2008年3月于中海紫金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伟大的人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的人生就是这样。马克思早年的经历与其他一些学者的经历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一样是经历了学习和艰难的探索,并游走于各种学说之间。当马克思发现真理时他已经不在年轻,而且他决不会想到他的学说会在他去世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这就是他伟大的人生伟大支出即不仅在他生活的年代产生伟大的影响,在其身后亦能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引领着一些人追求他们认为对的真理。
  •   装帧很好,印刷很考究。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马克思的生平描写详实。适合大家在喧嚣的生活中,需要一点反思的空间。
  •   等了很久才买到,书中有明显的年份错误,不知是不是印刷错误,替家人买的
  •   感觉内容是找了一帮研究生一章一章地弄出来,然后拼在一起的。前后许多内容都有重复的地方,而作者本人审稿也并不认真,根本没有发现这些疏漏,严重影响了整个书的质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