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孟强 页数:248 字数:220000
内容概要
近代之后,科学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近代实验科学传统的参与性和介入性,取代了希腊人所推崇的静观与思辨。然而,主流科学哲学对待科学的态度依然是希腊式的,把科学作为对世界的表象。本书力图扭转这一“年代学”错误,把科学作为整理和改造世界的介入活动。在对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综合的基础上,本书展示了科学实践的主要特色,并在“介入主义”的框架下梳理了相关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比如知识的地方性、客观性、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等。 本书把科学作为整理和改造世界的介入活动。在对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综合的基础上,本书展示了科学实践的主要特色,并在“介入主义”的框架下梳理了相关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比如知识的地方性、客观性、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等。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孟强,1977年生,安徽人。1996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与他人合作翻译三部学术著作:《知识与权力》(2004)、《科学技术论手册》(2004)、《科学技术学导论》(2007),并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本人的研究旨趣为科学哲学,目前正着力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思考当代科学所引发的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问题。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理论与实践 一 理论优先性的希腊起源 二 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 三 实践哲学的复兴 四 走向科学实践第一章 早期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及其意义 一 海德格尔的哲学起点 二 在世存在的内涵及其意义 三 克服超越性难题 四 实践与理论的起源 五 科学:理论的还是实践的?第二章 科学作为实践 一 表象主义批判 二 库恩的“革命” 三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 四 反思“科学实践”第三章 实验与实验室研究 一 实验有自己的生命 二 从实验到实验室 三 建构现象 四 重构社会 五 权力问题第四章 科学理论的实践阐释 一 科学理论在说谎吗? 二 理论与科学模型 三 法则机器、规律与能力 四 约瑟夫·劳斯的拓展第五章 科学实践的哲学话语 一 作为绞合的科学实践 二 作为互动的科学实践 三 作为世界之形构的科学实践第六章 科学实践的哲学后果:走向介入主义 一 认识与存在的统一 二 介入主义的认识论后果:知识的地方性 三 普遍性、客观性与相对主义 四 科学的边界在哪里? 五 介入主义作为另一种自然主义的可能性 六 结语:实践话语的悖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早期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及其意义 在科学哲学中讨论海德格尔难免让人觉得惊诧。从历史渊源上说,科学哲学是英美经验主义的子嗣。从学科方法上说,语言与逻辑分析方法是科学哲学的主流方法。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弟子,隶属于欧陆的现象学传统,似乎在个性上与科学哲学的气质相去甚远。事实的确如此。英美分析传统与欧陆人文传统之间的分野甚至对抗,在各个领域都有明确的表现。然而,这种分野虽然是事实,但并不必然。科学哲学,为了自身的发展,不能以任何学术传统分野为理由,拒绝倾听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在自身陷入困境的时候。否则,便违背了哲学的要求。 第一章 已经指出,在当代的哲学界,对实践问题的讨论已经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展开了。后期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波兰尼(MichaelPolanyi)以及实用主义者,都基于不同的理由对理论优位的哲学传统发起了挑战,并分别基于不同的实践概念发展出了新的哲学形态。本章的主题是早期海德格尔,通过对海德格尔的讨论,意在深入解答如下问题:理论优先性传统的问题何在?为何要转向实践?
编辑推荐
《从表象到介入:科学实践的哲学研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认知革命〕发生以来,认知研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embodiedcognition)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转变。〔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认知就发生于这样的状况;其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