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光荣 页数:340 字数:36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即将过去的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经受了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这场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是很大的,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从容应对,把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迅速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使我国的经济形势实现了率先总体企稳向好,并取得了初步复苏成效。同时,通过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一年来的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也出现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复苏,让全人类看到了春天的曙光。 但是,目前中国经济企稳同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应会逐步递减,一些着眼长远的政策取得成效还需要一段时间。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其迅速指向中国实体经济,速度之快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内容概要
中国金融在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既有数量扩张,也有结构优化,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风险。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影响着经济安全。《中国金融风险与经济安全论纲》一书,循三十年中国金融经济走过的曲折之路,深入剖析若干重大事件和无数典型案例,准确揭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九大金融风险,分析了这些风险是如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本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经济安全是第二国防”,以浓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九大金融风险的成因,更提出了以“防外安内”为基本战略的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时逢百年难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众多经济体尚未走出泥潭之际,本书对我们抓住机遇,清除我国金融经济中的病毒,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李光荣,湖南南县人,1963年8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中共党员。先后获中南财经大学学士,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现为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直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兼任中国生产力协会副会长、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同时还受聘担任多家地方政府顾问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近年来,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之余还从事研究工作,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和《财政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了“公司并购理论与实践》、《中国创业板市场》、《金融工程案例》和《中国保险前沿问题研究》、《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理性认识和战略行动》等著作十多部。还主持了《中国金融风险与经济安全》等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均被评为优秀科研成果。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当前中国存在九大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安全
二、对中国九大金融风险成因的深层次分析
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基本战略与政策建议
上篇 当前中国存在九大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安全
引言
第一章 金融结构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
第一节 我国金融结构与融资形式的现状
一、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
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金融结构和融资形式畸形的后果
一、金融结构和融资形式畸形表现为M2/GDP比率过高
二、M2/GDP比率过高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
第二章 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而放大
第三章 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
第四章 机制转化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突资本
第五章 项目管制有效性的严重弱化导致不正常资本流动出
第六章 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第七章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凸显
第八章 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第九章 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拉美化”风险
中篇 中国金融风险成因的深层次分析
第十章 分析金融风险成因的框架
第十一章 政府行为不规范与金融风险的形成
第十二章 金融风险成因的其他环境因素分析
下篇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战略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掌握金融改革主动权杜绝“拉美化”风险
第十四章 逐步转变外资外贸战略防止资源扭曲性配置
第十五章 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第十六章 规范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优化金融结构
第十七章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资本市场基本功能复归
第十八章 逐步建立科学的财政金融风险隔离机制
第十九章 转换政府职能,完善财政体制,缓解制度性风险
第二十章 切实保护居民利益 巩固金融体系基础
第二十一章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化解金融体制性风险
章节摘录
垫付地方债务相当普遍,从而使地方债务转化为金融风险。 风险三: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 多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粗略计算,在工业方面,现在非国有部门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了。70%,但是它在过去十几年里获得的银行贷款,还不到银行发放贷款总额的20%),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同时,由于正规金融部门的长期低效率,以及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调,不少存款人脱离银行系统而把钱投入利率较高的非正规金融系统,形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中国非正规金融(“地下金融”)的规模已相当可观,据估计已接近正规金融的1/3。虽然非正规金融具有冲击金融压制、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一面,且无抵押的高利率贷款容易形成高风险资产,存款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尤其不应忽视的是,一些地下金融组织依靠暴力手段维护其利益,有的已经带有一定的黑社会性质。凡此种种,既增加了金融风险,也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风险四:机制转化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突出 首先,银行业风险集中,资产质量有进一步改善空间。不良资产占比高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老大难问题,1999年以来,虽经政府多次采取剥离措施(包括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剥离管理),到2008年末,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仍为5681.8 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的2.4 5%。行业结构仍然高度垄断,竞争不足,公司治理普遍薄弱,业务创新能力差,财务风险普遍存在。其次,证券业隐藏着巨额金融风险。证券公司收入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总体状况不高,流动性明显不足,累积风险严重,一批证券公司已处于严重资不抵债局面。它们还普遍存在违法受益“私人化”,违法成本“社会化”的制度性错位激励,总体道德风险严重。必须指出的是,2006年以来股市的牛市行情使证券公司的日子普遍好过了,但愿它不被用来掩盖问题,而是作为深化改革、做大做强的机遇。再次,保险业风险不容忽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