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杖和权势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夏传玲  页数:562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从权力的视角进行组织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20世纪中,无论是前半个世纪的战争状态、中叶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和不断的政治动荡,还是后30年的制度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在所有这些历史过程中,谁也无法否认权力的作用,却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权力作用的效应幅度和具体机制。在这个宏大的社会变迁的舞台上,有无数的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无数的组织由盛而衰,消失于无形。  从微观方面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以简政放权、政企分开为目标的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不是退出市场,就是面临经营困境,只有极少数能够表现出经济学家认为“较佳”的市场表现。在这种情形下,有些经济学家又提出“国退民进”、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等改革方案。  对于非国有企业,特别是在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当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所谓“发展瓶颈”的问题。有些家族企业试图通过外部咨询公司的介入,在自己的企业中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常常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内部阻力。  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曾经被西方学者描述为“专制社会”,社会主义经济也曾经被刻画为“计划经济”或“命令经济”。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世界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被称为“中国奇迹”。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6城市1912个个案的抽样调查数据,经多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全书介绍了权力研究的理论综述、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综述、组织研究的理论综述、权杖和权势:作为权力形式的组织运作机制等十八章内容。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从权力的视角进行组织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角度的选择第一章 权力研究的理论综述  一 个体主义传统  二 功能主义传统  三 结构主义传统  四 冲突论的传统  五 社会交换的传统第二章 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综述  一 涂尔干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社会整体的视角  二 米勒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孤立个体的视角  三 韦伯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文化观念的视角  四 马克思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社会结构的视角  五 互动论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认同的视角  六 集体行动的问题和意义第三章 组织研究的理论综述  一 组织定义  二 制度论  三 资源依赖论  四 组织变迁  五 筹东理论  六 z理论  七 均衡、过程和迭代  八 组织中的权力  九 领导和上下级关系  十 权力和抵抗  十一 授权(Empowerment)组织和非授权组织第四章 权杖和权势:作为权力形式的组织运作机制  一 权力单子  二 权力问题的重新表述  三 权力机制  四 权力技术  五 组织结构变迁的战略选择模型  六 组织:权力运作模型  七 所有制和组织:一个合法性难题第五章 经验研究的测量、抽样和分析策略  一 权力概念的测量  二 其他概念的测量  三 经验数据:抽样和代表性  四 分析策略:多组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对比分析第六章 不同所有制的组织属性  一 不同所有制和工作环境  二 不同所有制和社会福利  三 不同所有制和工作与报酬  四 不同所有制和人力资源  五 本章小结第七章 所有制和决策权  一 决策权的测量  二 决策权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决策权和个人背景  四 决策权和资历  五 决策权和社会背景  六 决策权和人力资本  七 决策权和社会资本  八 决策权和政治因素  九 决策权和宗教因素  十 决策权和社会经历  十一 决策权和组织过程  十二 决策权的回归模型  十三 本章小结第八章 所有制和无权感  一 无权感的测量  二 无权感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无权感和个人背景  四 无权感和资历  五 无权感和社会背景  六 无权感和人力资本  七 无权感和社会资本  八 无权感和政治因素  九 无权感和宗教因素  十 无权感和社会经历  十一 无权感和组织过程  十二 无权感的回归模型  十三 本章小结第九章 所有制和卡理斯玛  一 卡理斯玛的测量  二 卡理斯玛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卡理斯玛的对数概率模型  四 本章小结第十章 所有制和制衡权  一 制衡权的测量  二 制衡权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制衡权的对数概率模型  四 本章小结第十一章 所有制和管辖权  一 管辖权的测量  二 管辖权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管辖权的对数概率模型  四 本章小结第十二章 所有制和弱势权  一 弱势权的测量  二 弱势权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弱势权的单变量分析  四 弱势权的多变量回归模型  五 本章小结第十三章 所有制和组织忠诚  一 组织忠诚的测量  二 组织忠诚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组织忠诚和个人背景  四 组织忠诚和资历  五 组织忠诚和社会背景  六 组织忠诚和人力资本  七 组织忠诚和社会资本  八 组织忠诚和政治因素  九 组织忠诚和宗教因素  十 组织忠诚和社会经历  十一 组织忠诚和组织过程  十二 组织忠诚和权力运作  十三 组织忠诚的回归模型  十四 本章小结第十四章 所有制和组织承诺  一 组织承诺的测量  二 组织承诺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组织承诺和个人背景  四 组织承诺和资历  五 组织承诺和社会背景  六 组织承诺和人力资本  七 组织承诺和社会资本  八 组织承诺和政治因素  九 组织承诺和宗教因素  十 组织承诺和社会经历  十一 组织承诺和组织过程  十二 组织承诺和权力运作  十三 组织承诺的回归模型  十四 本章小结第十五章 所有制和人际信任  一 人际信任的测量  二 人际信任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人际信任和个人背景  四 人际信任和资历  五 人际信任和社会背景  六 人际信任和人力资本  七 人际信任和社会资本  八 人际信任和政治因素  九 人际信任和宗教因素  十 人际信任和社会经历  十一 人际信任和组织过程  十二 人际信任和权力运作  十三 人际信任的回归模型  十四 本章小结第十六章 所有制和制度信任  一 制度信任的测量  二 制度信任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分布  三 制度信任和个人背景  四 制度信任和资历  五 制度信任和社会背景  六 制度信任和人力资本  七 制度信任和社会资本  八 制度信任和政治因素  九 制度信任和宗教因素  十 制度信任和社会经历  十一 制度信任和组织过程  十二 制度信任和组织权力  十三 制度信任的回归模型  十四 本章小结第十七章 权杖和权势  一 权杖:权力的符号和表达  二 权势:一致行动的启动和建设  三 本章小结第十八章 权力、组织和社会变迁  一 组织的权力运作模型  二 对权力现象的再认识  三 对组织的再认识  四 组织绩效的指标  五 组织和社会变迁  六 研究缺陷参考文献附录 问卷致谢

章节摘录

  5.权力的制度化  权力形式的划分是从静态方面来把握权力现象,制度化则试图从动态方面来考察权力关系。在这方面,个体主义传统也有很多研究,特别是从制度化的视角。例如,波皮兹(Popitz)认为,权力的制度化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关系的非人际化,权力超越个人而附着于社会位置之上;二是形式化,正式权力越来越趋向于规则、程序和仪式;三是权力关系不断整合到总体秩序中,权力变得无所不在(Popitz,1992)。  韦伯则从合法性的角度来看待权力的动态过程。按照韦伯的理论,善恶不是政治的标准,而是道德的标准。政治的标准是否负责和问责。韦伯的概念是,道德领域遵守的是“意向伦理”,它约束行动者的良知,只问行动意向之善恶,不问行动结果之利弊。因此,在道德领域,按照规范行事不逾规,可以让天地决定事情的最终结果。但是,政治领域(在韦伯这里,所谓政治就是分享权力的斗争,或者是影响政府或群体内部的权力分配的斗争)遵守的是“责任伦理”,它约束行动者的行为,只问行动结果之利弊,不问行动意向之善恶(Weber,1965)。  韦伯把政府看作是人统治人的关系,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合法暴力,其三个基本的内在合法性分别是“传统合法性”、“卡理斯玛合法性”和“法理合法性”(Weber,1965)。因此,在韦伯这里,权力的对应物是服从,它是微观基础,是恐惧和希望,个人服从是恐惧(掌权者的报复)、希望(现世和来世的物质奖励和社会荣誉)以及各种利益的函数。  6.权力和科层化  除了制度化和合法化之外,科层化也是个体主义传统关注权力动态的一个维度。在韦伯看来,维持一种统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行政人员和行政手段(行政的物质条件,包括货币、建筑、军事物资、交通工具等)。因此,可以按照行政人员是否拥有行政手段,来划分不同的统治类型,就像经济组织中,可以通过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不同的组织类型一样。一个历史趋势是,行政人员和行政手段之间渐行渐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权杖和权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学术书籍,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