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涂昊|主编:朱迪光 页数:304
内容概要
《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研究了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除绪论外共六章,主要包括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建构、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发展、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的类型,以及以王蒙、王朔、莫言、贾平凹等为例对小说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的个案研究,并展望了图像时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未来。《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内容丰富,观点清晰,研究深入。其出版对未来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涂昊,1973年3月生,湖南岳阳人,湖南省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师从金岱教授;2006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师从蒋述卓教授;1999年评聘为讲师,2004年评聘为副教授。多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湖南省社科联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一般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四项,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省部级项目五项,在《文学评论》等学术论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历史发展特征述略第一节 古典形态小说创作理论第二节 近代形态小说创作理论第三节 现代形态小说创作理论第四节 20世纪末当代形态小说创作理论第二章 世纪末小说创作理论的建构第一节 小说创作理论:政治性、认识性、审美性、文本性、文化性第二节 故事理论第三节 小说叙事理论第四节 小说语言理论第五节 小说结构理论第六节 小说创作心理理论第三章 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发展第一节 压力下的修复阶段(1980-1984年)第二节 发展中的分裂阶段(1985-1989年)第三节 沉寂中的变异阶段(1989-1992年)第四节 喧哗中的深化阶段(1993-1999年)第四章 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类型第一节 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类型第二节 小说创作理论对小说创作实践的影响及其途径第三节 小说创作理论影响的有限性第五章 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的个案研究第一节 王蒙:理论与创作的先行者第二节 刘庆邦:“以小见心”的短篇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第三节 王朔:通俗小说的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第四节 莫言:“气味”的追求第五节 韩少功:徘徊于诗情与哲理之间第六节 贾平凹:矛盾挣扎中的不懈追求第七节 王安忆:实践的理论与理论的实践第六章 图像时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未来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历史发展特征述略 第一节 古典形态小说创作理论 “小说”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鲁迅在《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中指出:“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是小说的起源。”可见小说的起源几乎与诗的起源同时,而且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古典小说创作的发展源远流长,小说创作理论同样也历史漫长、内涵丰富,大致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与小说发展轨迹一样,小说创作理论也在曲折与复杂的经历中不断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