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志清  页数:472  

前言

第一次捧读李志清的博士学位论文时,就被文章涉及到的遥远而切近的事物强烈吸引,并为之深深感动。在论文答辩时,她的论文得到了共同的赞誉,看来大家的感想是共同的。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抢花炮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动员参与人数之众、游戏竞争之激烈、与民俗礼仪结合之紧密,在中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极为罕见,在世界体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特例。作者以桂北侗乡抢花炮活动的缘起、沉浮和发展为实例,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案例研究。这项研究不仅对深入开发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对建设我国民族体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对实现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也有积极的响应作用。当今,奥林匹克文化正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着、弥散着,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坐标系,它创造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神话,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体育与文化交往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同时,它也对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同化和融合作用,其他国家、民族的体育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成熟的还是萌芽态的,无论是单一民族的还是跨国的、多民族的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

内容概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往往具有仪式和信仰的特点,理解和掌握这一点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保护、传承、引导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选择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论述作为研究的学理依据,以原生态的抢花炮为个案,运用多视角的观察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了翔实的资料。本书提供了抢花炮活动中反映的大小传统的互动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大量实证材料,展示了桂北侗乡的社会面貌及其社会变迁,论述了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存在的现实意义及其在现代背景下的生机与困境。    作者提出“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概念,开拓了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使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引入了权力关系和政治视角,关注了它们与国家政治生活及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而不再局限于其小传统的描述。由此本书对少数民族体育有了新的认识——仪式化使少数民族体育实现功能的扩展,其传承全景展示了乡土社会面貌及其社会变迁的轨迹;仪式化使少数民族体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使少数民族体育在现代背景下获得循环与再生。本书通过对抢花炮的全面系统分析,挖掘了这种仪式性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包括形成集体记忆,建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创造公平与公正的竞争,维护村寨问的和谐;构筑公共空间,实现社区整合;增强民族自信,加倍热爱生活等。本书认为,对少数民族体育仪式性功能的认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作者简介

李志清,1961年3月生,广西桂林人。1977年考入广西师范大学,攻读生物学;2002年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获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广西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体育局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和广西教育厅研究项目,在《体育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借鉴    (一)节庆仪式的意义——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有关理论    (二)研究视角、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  三  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说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视角    (四)本书框架及写作说明    (五)创新点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及其分析解释    (三)参考文献与研究对象的说明  五  桂北侗乡简介第二章  仪式中的抢花炮  一  抢花炮概述  二  侗乡的仪式传统——抢花炮仪式的本土文化环境    (一)祭“萨岁”:祈福    (二)开“萨岁门”:禳灾    (三)走响、踩台:除煞    (四)新寨桥:凝聚人心的公益活动    (五)认苗父:化解民族争端的喜剧    (六)炸弹钟:灵物崇拜的遗风  三  抢花炮的仪式过程    (一)仪式过程概述    (二)田野调查点的抢花炮仪式  四  抢花炮仪式的文化解读    (一)花炮信仰    (二)愿望表达    (三)圣福流动    (四)社会秩序的宣示  五  小结与讨论    仪式化——少数民族体育实现功能的扩展第三章  族际交往中的抢花炮  一  溯源:广东抢花炮    (一)侗族地区方志的记载    (二)广东、香港抢花炮的记载  二  落户侗乡:成为族际共享的体育娱乐    (一)在商业繁荣中诞生    (二)具备族际交往的先天优势    (三)文化交流:广东、香港已丢失的文化基因在侗乡展现活力  三  民族团结的符号建构    (一)广东民俗——侗族抢花炮    (二)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  四  小结与讨论    仪式性民间体育——族际交往的桥梁和族际共享的文化第四章  民间传承中的抢花炮  一  社会心理基础    (一)信仰同时务实——信而不迷的精神状态    (二)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原始民主的思想观念    (三)常与非常的转换——乡民的生活节律    (四)相对封闭的社区与自由恋爱的传统——浪漫的择偶    (五)山里人消费得起的精神文化——本土化的娱乐与狂欢  二  经济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前:多样性的经济来源    (二)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来源变得单一    (三)改革开放以后:广开来源渠道    (四)当前的困境    (五)解决问题各有思路  三  组织基础    (一)老人协会:传统的组织资源    (二)花炮筹委会:随社会背景而变幻政治色彩    (三)青年花炮会:村落象征资本的重新分配  四  小结与讨论    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传承和再生产地方性知识,全景展观乡土社会面貌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抢花炮  一  伴随国家政治的几度沉浮    (一)新中国成立初的停办与恢复    (二)“火红的年代”中传统的断裂    (三)“三自一包”:元气初步恢复,花炮随之恢复    (四)“四清”与“文化大革命”:精神与物质双重贫困中花炮沉寂    (五)改革开放:政治宽松,生活改善,恢复抢花炮  二  民间仪式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博弈    (一)暗喻式表达    (二)见机行事、斩而不奏    (三)传说版本的选择性宣传  三  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互动    (一)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寻求    (二)花炮节,官办还是民办?    (三)地方的发展:民间与政府的共谋  四  小结与讨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顽强生命力第六章  现代背景下的抢花炮  一  历史的轨迹:社会变迁中的命运    (一)自然经济时代抢花炮的引入和流传    (二)计划经济时代抢花炮的沉寂    (三)改革开放以后抢花炮的盛衰轮回  二  当代的某些变化特征    (一)迷信色彩淡化:进一步理性化和世俗化    (二)现代性进一步显现:活动组织化、宣传立体化、女子亦成主角    (三)“外演”趋势扩大:民族特色有意识地强化    (四)现代体育元素渗透:活动趋向规范化    (五)角色转换:功能多样化  三  传统功能与现代意义:促进族群建构及认同    (一)族群与族群认同的意义    (二)形成集体记忆,建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三)创造公平与公正的竞争,维护村寨间的和谐    (四)构筑公共空间,实现社区整合    (五)增强民族自信,加倍热爱生活  四  小结与讨论    现代背景下的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的循环与再生第七章  结语  一  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流传折射乡土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一)族际交流中诞生,民族团结符号建构中小传统与大传统形成互动    (二)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二  仪式性体育在乡土社会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    (二)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的重要活动    (三)乡村治理的有利工具  三  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未来    (一)仪式性民间体育民间办才有生命力,草根性质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将继续保持活力    (二)仪式性民间体育是“一条流动的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发生相应的变异    (三)民间信仰成分仍将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四)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规范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现代体育携手可以增强对劣质文化的“竞争性抑制”能力    (五)需要艰辛地拼抢和相互合作的仪式性体育在未来将更显体育的魅力  四  抢花炮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在乡土社会背景中理解和研究    (一)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传承的主体作为有机整体来予以观察和认识    (二)揭示和阐释当地人对乡土体育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描述这些活动本身    (三)引入“自下而上”的视角,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背景中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流变    (四)在少数民族体育研究中引入“族际”的视角附录  附录1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族传统体育著作目录  附录2  新寨桥庆典期间村民乐捐活动组图  附录3  调查日记二则  附录4  马安庆功百家宴访谈参考文献致谢补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本书选择广西北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侗族聚居区六个花炮节举办地展开田野工作,通过对抢花炮的仪式过程、文化基础、经济基础、组织基础以及它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考察,表达对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存在及其意义的理解,为认识少数民族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提供一些鲜活的材料,引发对农村民间仪式性体育的传统与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及如何呵护民间文化的思考。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一)研究缘起1.“自下而上”的研究——相关学科共同研究趋向的启发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由“自上而下”看历史到“自下而上”看历史给本书研究重要的启发。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研究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它一改研究精英和政治事件的史学传统而“眼光向下”,更多地关注民众、基层社会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论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立论明确,材料丰富,论证合理,方法科学,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胡守钧  作者设立了一个“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概念,……对深入开发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建设我国民族体育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该选题是值得称道的,其独具的眼光和视角会引起学界的重视。作者强调的仪式性民间体育对劣质文化的“竞争性抑制”极有现实意义,对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有参考价值。——卢元镇  作者以原生态的抢花炮为个案,对少数民族体育的存在与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开拓了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作者指出,“仪式化使少数民族体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仪式化使少数民族体育在现代背景下获得循环与再生”,作者的观点具有理论概括意义,达到抽象层次。——刘亚虎  作者把抢花炮这种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放到具体的、活的文化语境中研究,在田野调查中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参照相关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综合起来研究,对抢花炮活动在侗乡社会结构和文化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对抢花炮在侗族族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了准确的描述。——王杰  论文站在学科前沿,开拓了少数民族体育突破体育本体研究的新领域,扩展和全面构架了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功能,因而对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指出了“花炮”项目的改进空间,为发展和提高民族体育项目提供了参考。  ——田雨普  

编辑推荐

《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