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贾登勋 页数:257 字数:300000
前言
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社会的形成,都是以水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的。古人逐水栖居,人类最早的文明源于埃及的尼罗河、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和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近代世界和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都是依水滨海而建的。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明与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都是与水利兴衰分不开的。历代统治者凡励精图治时,都是以大兴水利来开拓国土,发展经济,促进国家的统一。因此,水是一种战略资源,不仅牵动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建设部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若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更少,仅为1.1万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而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更是极不均衡。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六省(区)。该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44.5%,人口9916万人,占全国总人VI的7.9%。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2.7亿亩,光照条件好。但因位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多风沙,是干旱半干旱地带。整个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30毫米,其中40%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高达1000——2600毫米以上,是全国降雨量极度少于农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区。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8%,可利用量不足1200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为6.2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区域分布过于集中,仅新疆、青海两省区就占西部地区总水量的68%。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5年度规划基金项目“西部缺水地区雨水资源利用的法律问题研究”成果之一,该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雨水的权力制度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缺水地区雨水集蓄的基本理论及其法律属性、水权制度的基本概述、雨水集蓄利用主要功能研究、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相邻关系的构筑分析、雨水集蓄利用的行政法学分析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贾登勋,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兰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民商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学会理事,甘肃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法律专业指导小组组长,甘肃省法学会民商法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法学会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兰州市税务学会常务理事,兰州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缺水地区雨水集蓄的基本理论及其法律属性 第一节 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基本问题的阐释 第二节 生存权、水人权:缺水地区人民雨水集蓄权在宪法上的法律属性 第三节 先占:雨水集蓄行为在物权法上的法律属性第二章 水权制度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与水有关的概念 第二节 有关水权制度的立法和研究现状 第三节 水资源所有权、用水权、水产品所有权第三章 部分缺水地区雨水集蓄的调研报告 第一节 关于定西市安定区雨水集蓄利用的调研报告 第二节 关于甘肃省秦安县雨水集蓄利用的调研报告第四章 雨水集蓄利用主要功能研究 第一节 雨水集蓄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雨水集蓄利用与扶贫工作的关系 第三节 雨水集蓄利用与抗旱减灾的关系 第四节 雨水集蓄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第五章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相邻关系的构筑分析 第一节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相邻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调整雨水集蓄利用中相邻关系的法律原则 第三节 集蓄利用中存在的相邻关系类型及其救济第六章 集蓄雨水权属及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节 水权交易中的法律问题 第二节 水权进入市场交易的前提分析 第三节 集蓄雨水权属问题 第四节 自然资源有价论:集蓄雨水市场化的前提理论 第五节 雨水资源集蓄的市场化探讨 第六节 雨水集蓄的若干立法设想及建议第七章 雨水集蓄利用的行政法学分析 第一节 雨水集蓄过程中的法律范畴分析 第二节 雨水集蓄过程中具体法律关系的运作 第三节 雨水集蓄过程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八章 西部缺水地区雨水资源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综述 第二节 西部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工程的现状分析及其必要性 第三节 西部干旱地区集雨节水工程筹资制度设计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四、干旱缺水地区扶贫的主要措施——雨水集蓄工程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是西部干旱缺水的农村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制约缺水地区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西部各省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水贫困”,那么对缺水农村的扶贫将导致资金浪费,返贫率会始终居高不下。然而跨流域调水,成本高、难度大、工程复杂、见效慢,而且容易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但是干旱地区既无可用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可采集,如何解决此类地区的水贫困问题,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成了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1.利用雨水集蓄工程扶贫的可行性 (1)雨水集蓄工程的概念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据相关资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的阿滋泰克和玛雅文化时期,那时人们已把雨水利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而在我国,雨水集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这个概念对于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早已耳熟能详。从技术方面讲,雨水集蓄利用是对原始状态下的雨水或雨水在最初转化阶段时的利用,而将雨水进行汇集、存储,以便有效利用的一种微水利工程就是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所谓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指在季节性干旱、半干旱或常年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其他缺水地区,将规划区内及周围的天然降水进行汇集、存储,以便作为该地区水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一种微水利工程。它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家庭经济等特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系统一般由集雨系统、净化系统、存储系统、输水系统、生活用水系统(解决人畜饮水及生活用水)及田间节水系统(解决农田补充灌溉)等部分组成。其系统构成如图4-5所示①。 ①集雨系统。集雨系统主要是指收集雨水的场地,按集雨方式可将集雨场分为自然集雨场和人工集雨场。一般是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的集流防渗材料有混凝土、瓦(水泥瓦、机瓦、青瓦)、塑料薄膜、衬砌片(块)石等。 ②输水系统。输水系统是将集雨场的雨水引人沉沙池的输水沟(渠)或管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