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胡强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爱德华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康拉德不仅继承了由亨利·詹姆斯开创的英国小说实验与改革的传统,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和英国文学国际化的倾向。对于理解20世纪英国以及西方的文学、历史与政治,康拉德无疑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性。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康拉德研究史清晰地显现了康拉德整体研究的发展趋向。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各种批评理论的迅速发展,也给康拉德及政治三部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维度。但是把政治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成果似乎并不多见。本论文以焦虑、道德和政治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试图揭示康拉德如何通过这三部作品表达了一种焦虑意识,以及这种焦虑意识与康拉德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与爱德华时代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结合康拉德的书信、传记资料进一步审视潜藏于文本中的作者的矛盾文化心态和道德伦理取向。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导论首先回顾和分析了西方与中国近一百年来康拉德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政治三部曲的研究正呈现出一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移进的态势。康拉德的研究史可以说是一种争议和论战史,正是这种争议和论战不仅形成了极富思想史特色的康拉德批评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发展趋向,同时也使得康拉德研究成为了近年来欧美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第一章主要分析《诺斯托罗莫》。《诺斯托罗莫》被公认为是康拉德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甚至堪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比。主人公之一高尔德深受19世纪流行的乐观主义社会进步观的影响,坚信物质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手段。他为实现自己的“进步”理想而费尽心机,但最终却蜕变为对物质利益本身狂热的追求者。主人公之二诺斯托罗莫把理想的自我建立在空洞的主观幻想之上,满足于虚幻的荣誉感,最终也变成了物质利益的忠实奴隶。主人公之三德考得是一个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者。他身上所体现的怀疑主义不仅是康拉德创作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也是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的一种主导精神倾向。本章第一节通过对小说中物质利益与道德理想主义矛盾关系的剖析,探讨了康拉德对工业化、现代化的负面后果、价值观的变迁、人的异化等诸多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第二节通过联系卡莱尔的文化批评理论,阐述了康拉德对物质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英国保守主义有机论思想的接受。第三节从德考得的怀疑主义入手,论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以及康拉德的创作转型与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力图在现代性研究的维度上揭示这部作品的怀疑主义所蕴含的哲学和伦理学的普遍意义。  第二章主要分析《间谍》。《间谍》既是康拉德第一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也是康拉德所有作品中“最具时代超前意识”的一部。这部小说标志着康拉德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品聚焦于当年伦敦的无政府主义活动,展现给读者一幅社会生活与政治斗争盘根错节的复杂画面。康拉德在对忠诚与背叛等道德伦理问题的追问之中表达了一种反对极端主义、反对激进社会变革的复杂心态,同时又以对人物阴暗和痛苦心理的刻画深切地传达了一种现代人无所归属的疏离感。本章第一节以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情节为切入点,探讨了康拉德选择无政府主义题材的原因,从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层面揭示了康拉德对政治无政府主义和道德无政府主义所做的深刻思考。第二节则在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背景上,结合柏克、卢梭、尼采、卡莱尔和罗素等人的思想影响,试图展示康拉德何以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复杂的道德关怀”。第三节则从《间谍》中的伦敦城市意象入手,通过探讨围绕主人公夫妇悲剧所展开的孤独、背叛与信任等道德伦理问题,在现代都市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了康拉德对现代城市生活经验的独特反应和价值判断,从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的交互层面论析了这部作品“明确的道德聚焦意识”和丰厚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内涵”。  第三章主要分析《在西方的注视下》。在很多批评家看来,《在西方的注视下》充分表达了康拉德对沙皇俄国的憎恨和鄙视,也表达了康拉德本人对自己早年离家去国的反省和自责,揭示了他因为无法摆脱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而产生的痛苦和失望。本章第一节以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为切入点,联系现代自我的理论,探讨了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精神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节从主人公拉祖莫夫的身份认同问题引申开去,结合康拉德的个人经历和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背景,在现代性研究的语境之中探讨了康拉德本人以及现代人身份认同问题的由来及其政治道德内涵。第三节则运用他者理论,通过对康拉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屠格涅夫的比较研究,同时结合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的“时代意识”,力图表明康拉德对英国文化的接受乃是“需要一种道德上的支持”,而康拉德对陀氏及俄国的拒斥则是一种以“他者化”的手段来确认自我身份、宣泄焦虑情绪以表达对西方文化精神认同的策略。  结语对政治三部曲的文学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综述,强调了康拉德政治观的复杂性以及道德视角对于理解康拉德政治小说的重要性,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康拉德的政治三部曲以其宏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堪称现代小说中的经典。理解这三部作品必须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背景上来展开。在此背景上,波兰文化传统和英国保守主义传统构成了经纬交错的两条影响主线。  第二,三部曲深受康拉德所生活时代的各种社会政思潮的影响,存在着从多种政治视角进行解读的可能。道德可以说是康拉德应对“焦虑时代”最强有力的回音。康拉德的小说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参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三部曲的怀疑和焦虑即是一种时代的怀疑和焦虑,这种怀疑和焦虑源自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某种“时代意识”和“情感结构”的突变。  第三,政治三部曲可以说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但政治并非是其全部的中心。康拉德通过这三部作品不仅表达了一种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拒绝,还表达了一种对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执著信仰。关注人物的共性,关注人物与某类社会政治问题的道德交集意义,这不仅是三部作品贯穿首尾的一条主线,也是“康拉德传统”的一部分。  第四,将康拉德简单地归人某种文学类型是对他最大的误读。康拉德之所以如此充满矛盾和悖论,就在于他本身也是一个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并存、信仰论者和怀疑论者共生的奇特的混合体。康拉德正是在对多种文学传统和思想传统进行主动选择和接受的过程之中逐步确立和形成了自己的整体性特征,他不仅是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继承者,也是“伟大传统”的开拓者。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  第一,康拉德政治三部曲是康拉德整体研究的薄弱点,而国内对具有“过渡”与“转折”性质的爱德华时代英国文学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论文强调文本与文化语境的互文性阐释,通过探讨政治三部曲在点、线、面上与爱德华时代英国文学、政治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在多维视野中对三部作品的文学、政治与道德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化梳理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在论证中力图凸显文本背后的思想史背景。此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国内某种传统的断代文学史研究模式,也能在新的历史和文化维度下对康拉德其人其作以及爱德华时代的英国文学做出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解读。  第二,本论文强调细读,在详细考察国内外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史的基础上,以焦虑、政治和道德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运用新历史主义“厚描”、威廉斯“情感结构”、雅斯贝尔斯“时代意识”、巴赫金“外位性”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在社会维度、人性维度和心理维度三个层面上分析了康拉德在这三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物质主义和信仰危机的焦虑、对政治无政府主义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焦虑和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同时试图总结康拉德政治小说的创作以及英国近现代小说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以此为参照系探讨在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小说家应有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以拓宽康拉德研究的视野,充实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薄弱地带。  第三,本论文从文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对政治三部曲的文学文化精神、道德伦理取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重本土视角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两种视角不仅意味着在强调文学与历史互动之基础上对政治三部曲进行一种较为独特的文化阐释,更意味着在对三部小说内蕴之独特的政治思想、民族经验与社会价值观的体悟之中以一种“他者”的眼光来反思当下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建设,以期为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起到某种潜在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胡强,1971年5月生,河北深州人。先后毕业于湘潭大学和浙江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湘潭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综合英语与比较文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批评和英国文化批评。主持《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小说伦理主题研究》国家杜科基金课题一项,承担《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研究》国家杜科基金课题一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湖南省杜科基金等其他省部级课题五项。在《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和《浙江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内容摘要导论 第一节 康拉德及政治三部曲研究在西方 第二节 康拉德及政治三部曲研究在中国 第三节 选题价值及研究思路  一 选题及其学术价值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本论文的研究视角  四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诺斯托罗莫》:灵魂的沦落与“道德上的发现” 第一节 “财富中有种邪恶的东西” 第二节 “文明的忧思” 第三节 “无信仰时代的牺牲品”第二章 《间谍》:“简单的故事”与“复杂的道德关怀” 第一节 一个“不道德”的故事 第二节 “古板的道德家” 第三节 “古怪陆离的世界”第三章 《在西方的注视下》:“需要一种道德上的支持” 第一节 一个“被上帝完全抛弃的人” 第二节 心灵的流亡者 第三节 “秘密的分享者”和“最难对付的敌手”结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一 康拉德与英国 二 国内康拉德研究论文辑录 三 国内康拉德研究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四 康拉德作品中译后记

章节摘录

导论第一节 康拉德及政治三部曲研究在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康拉德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研究热点。近二十年来,国内批评界对康拉德也愈发重视。但国内关注的重心多半集中于他的海洋和丛林作品,而对于他的社会政治小说则少有人论及。研究康拉德政治三部曲不仅有助于我们感受康拉德的作品在西方学术界的接受脉络,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批评史的维度上进一步探究康拉德其人其作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本节全面综述了西方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的发展、变化和现状,以期为我国的康拉德整体研究提供某种批评史的谱系学借鉴。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当代文库》(Con-temporary Library)编委会评选出“20世纪百部杰出英文小说”,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Conrad,Joseph l857-1924)以《吉姆爷》(Lord Jim,1900)、《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1902)、《诺斯托罗莫》(Nostrom0,1904)、《间谍》(The Secret Agent,1907)等四部作品入选,人选篇目超过了影响力排名于首位的乔伊斯以及其他广为读者所熟悉的福克纳、劳伦斯、詹姆斯等欧美著名小说家。康拉德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康拉德一生共写有长篇小说13部,短篇小说28篇,回忆录2卷。从体裁上来说,他的小说可以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从背景上来看,可以分为海洋背景、亚非拉背景和欧洲背景。从创作时间上则可以分为“深渊中的漫步”(1894-1903)、“空虚的人”(1904-1914)和“回忆与总结”(1915-1922)三段时期。①就广义而言,康拉德的大多数小说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内涵,都可以从政治的层面加以解读。从狭义来看,他的政治小说主要指《诺斯托罗莫》、《间谍》和《在西方的注视下》(Under Western Eyes,1911)这三部作品。

编辑推荐

《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全面综述了西方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的发展、变化和现状,以期为我国的康拉德研究提供某种批评史的谱系学借鉴。研究康拉德政治三部曲在西方的批评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感受康拉德的作品在西方学术界的接受脉络,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批评史的维度上进一步探究康拉德其人其作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康拉德的研究如火如荼,大有百家争鸣之势,不过评论家们将他们的目光集中在他的海洋和丛林小说之上,而忽略了他的政治小说。作家独辟蹊径,从政治、道德、焦虑的角度对康的政治三部曲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资料的翔实,眼光的独到,文笔的精辟,都令我为之惊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